初中科学的问题化教学模式设计
2018-12-27李纬
【摘要】教育改革的推进促使问题化教学方式进入到初中科学教学中,成为现阶段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问题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文闡述了问题化教学的内涵,并重点分析初中科学的问题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关键词】初中科学 问题化教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173-01
一、问题教学的内涵
问题化教学,顾名思义即是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展开教学活动[1]。问题教学的必备条件是设置良好的问题情景,不断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引用实例,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
科学课程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又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使用问题化教学的时候可以代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如,在讲授植物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提问会把学生代入到日常生活环境中,他们平常见到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就会在脑海中浮现,既而会思考日常所见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因此学生可能会回答:“春夏是绿色的,到了秋冬季节,叶子会变黄,掉落。”
这是学生对植物这一自然现象的最基本的总结。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是所有植物到了秋冬季叶子都会变黄吗?有没有见过不一样的植物?”
这时就会有学生仔细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给出更多的答案:“菊花到了秋季才开花,竹子和松树一年四季都是青的,枫叶秋季会变红。”
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那么为什么有的植物到了秋季会变黄,有的不会?”
当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代入课本知识,讲解叶绿素以及光合作用。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植物的嫩叶,让他们在灯光下观察植物叶片的脉络。这样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根据学生的体验和观察提出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观察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把学生的体验和观察代入课堂,合理创设问题,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练习起来[2]。
如,在讲授声音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全班同学鼓掌,接着让他们高声喊“啊”,并且用手触摸喉咙。接着教师可以把一杯水放在桌子上,让几个学生上来对着水杯高声喊,或者拍打桌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这时,学生心中已经对种种现象展开了思考。教师可以创设问题:“刚才的几种情况有什么相似点?”
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手掌碰撞会产生声音,越用力声音越大,说话的时候喉咙一直在动,不说话就不动,对着水杯发出声音,水面会产生波纹。”
针对学生的种种观察,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课本知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接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进行科学总结——声音的产生离不开振动。
四、多学科交融,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或者历史故事中往往包含某些科学现象,而学生在学习这两门学科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其中的科学道理,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和历史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3]。
如,教师在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时候,可以举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露水是怎么形成的?”
在学生的思考中,教师可以引出课本知识,露水即是一种液化现象,既而可以分析液化的条件。
教师在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同样可以引入相关文学资料。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为什么潭水很清就会觉得水浅?
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为什么水光和月色会交融在一起?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去思考这些现象包含的科学道理,那么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带出课本知识,第一种现象是因为光的折射,第二种是光的反射。
总之,问题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体验和观察,多学科知识融合进行教学,保证问题的生动性和实际性,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求知,从而在科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启存.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7,(1):51.
[2]梁新姝.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6,(9):166.
作者简介:
李纬(1983-),女,安徽合肥人,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为初中生命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