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阅读,让学生思维真正发生

2018-12-27冯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5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课堂教学

冯霞

【摘要】《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篇幅较长,选取怎样教学的切入点,做到长文短教,长文精教,是本文的关键。本设计拟选取“童年体验,走进这样的长妈妈;中年意识,反思这样的长妈妈”做为本文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两点的分析,进而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 视角切入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112-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名著作为阅读教学的一大板块,也应该设计多样化,多层次的学生活动,引领他们到思维更深处漫溯。

《阿长和山海经》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学期规定的名著《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也是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我在教学设计时就思考:如果仅仅停留于“我”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无疑是降低了这篇文章所能带来的阅读期待。

这堂课从文本特质出发,选取“童年体验,走进这样的长妈妈;中年意识,反思这样的长妈妈”做为本文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两点的分析比较,关注学生思维的层层递进。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环节。

一、初比较,体验情感

《朝花夕拾》中的10篇文章,有5篇鲁迅都提到过阿长。鲁迅先生,不写母亲,却反复写了阿长,可见,长妈妈在鲁迅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之重。一开始就抛出第一个比较:阿长和自己的生母。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惑:长妈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在给阿长设计身份证的活动中,学生会跳入我的陷阱,直接在姓名一栏填上:阿长。其实这是错的,阿长是代替了之前的真阿长,至于她的名字,鲁迅是至今未去探问。第二个比较:真假阿长的辨别,顺理成章地刺激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无名无姓的底层妇女让鲁迅怀念了三十多年,少年鲁迅和她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两个初比较,刺激了学生读下去的欲望,水到渠成把教学重心引导到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情节上,由此作者的感情瞬间爆发。

初比較,学生披文入情,读懂了感情,学生的原思维点被激发。

二、再比较,理解情理

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鲁迅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而促使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即使三十年后,鲁迅还能回味起当时拿到这书的情态。长妈妈是真心实意关爱着鲁迅的人,她身上的热情、淳朴,善良,更是鲁迅所不能忘怀的,所以人到中年后,鲁迅先生回忆儿时这件往事,表达出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思念,感激之情。既然这么思念怀念长妈妈,那么题目就改“长妈妈和山海经”,这样的比较,学生的思维深度更加深入,借助辨析题目,自然过渡到上文对长妈妈的介绍。在这个比较环节中我教学学生跳读,筛选有价值信息,同时设身处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些规矩背后其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还原了一种真实的人际关系。这也是鲁迅先生所向往的理想的社会形态。

再比较,学生理解了人物,读懂了作者,思维深度逐渐推进。

三、深比较,感悟情怀

其实教学到此,我可以收束课文,完成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我想起南京市语文教研员袁源老师曾经评课时说的一句话:学生在阅读课上需要获得主动发现的快乐。那么怎么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的快乐,势必是学生的思维要真正的发生。于是我顺势展开知人论世暨《朝花夕拾》创作背景介绍的插入,设置两个教学环节的比较,一是不同学者对鲁迅作品风格的评价,二是课文最后第二段字词的比较,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内涵,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感受鲁迅先生人到中年的二度思维和童年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辨:长妈妈这样一个人,只是鲁迅心中的一个符号,也是所有天下善良人的一个符号。结合鲁迅的文学创作,引导学生明白鲁迅先生的杂文用犀利的词语抨击揭露这吃人的社会,他的小说则是借助具体的人和事剖析这病态社会的病根:人和人的冷漠,人情的凉薄。那么他的散文呢,虽然是有股温情,但是他要借助这温情,慰籍自己那冰凉的内心,从而汲取继续战斗的勇气和力量。长妈妈就是鲁迅这样的一种情怀的外现,是鲁迅先生散文创作的一个核心基础“立人”的呈现。

深比较,学生思辨作者,读出了自己,思维真正发生。

这堂课就在学生的豁然开朗中结束,在学生的恍然大悟中终止,酣畅淋漓。课后我思考了这节课,节奏上舒缓有致,环节上逐层推进,在教学设计中以比较阅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思维推进,从情感到情理再到情怀,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发生,以此达到从一篇文到一个人再到一种阅读方法的教学目标,最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名著的窗户,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课堂教学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