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
2018-12-27王倩
王倩
【摘要】迈入世界教育舞台,便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更加深入。如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因此,本文重点探析“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明确战略整体布局。
【关键词】双一流 高等教育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43-01
经济全球化不仅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同时带给高等教育事业更大的挑战。2015年,国家正式颁布“双一流”文件,明确国内高等院校与国外一流大学加强合作,共同进步,以加强我国的教育国际化地位。“双一流”战略下,国内高等院校应如何面对现有的挑战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增长。同理,教育国际化战略,也能显著提高我国教育实力。如今,任何资源都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因而教育资源也应走向国际舞台,虽然各个国家的教育形式以及理念有所差异,但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合作互补成为共同选择。从世界一流大学的角度来看,其国际交流活动占据较高的比重,而且越来越多的一流大学开始认同这种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甚至从教育地位反映出国家竞争力。
外交是国家的发展路径之一,学术交流不仅可以将中国文化以及特色传播给世界舞台,而且使中国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地位更加稳固,间接提高国际地位与话语权。高效利用国内国外资源,方可打造更多的优质人才。
从高等院校的角度来看,国家化水平是衡量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较多的国际交流活动,其具有服务世界、传播文化的优秀理念。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曾经讲述利用国家舞台带动教育事业,进而服务于国家。剑桥大学校长曾讲述:最优秀的院校应占据最高的国际化地位,不仅自身具备最强的实力,同时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正因为以上这些顶级大学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吸引无数的世界人才,将其汇聚至校园相互学习,打造最优秀的教学团队以及学生,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优秀成果,引领世界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拓展
高等教育国家化并非单纯的文化叠加,而是复杂的文化重合,既不是增强外交活动数量或者引进更多的留学生资源,也不是简单地召集国内外教师开展国际会谈交流,而是通过理念融合,吸取他人优点,弥补自身教育理念的缺陷,研究其他优秀大学的教学手段,拓展自身教学方式。不能仅仅限制于引进留学生或是输送本校学生,而是基于平等的原则,实现双向交流,两所大学互相输送各自的资源,互惠共赢,而且我国已经具备深厚的国际教育资源,众多名师已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因此,共享教育资源的同时需要注重内部资源开发,不仅深入获取外界知识,更要推广中国地位,传播中国文化。
经济全球化促进国家交流,但也明确各类大学的地位,以莫须有的名称定义大学,使评价标准变成一流院校的关注重点,并以评价标准内容来完善自身教育水平,导致学校难以游离于规则之外,目的性偏离教育理念。因此,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做出决策,明确各类大学地位的同时把握自身特色,只有如此,方可在国际舞台展露头角,不会迷失方向。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一流院校的发展理念应当更加长远,立足于世界经济政治背景,了解未来前进道路,将自身代入国际教育舞台之中,审视自身的优势与缺陷。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人才的培养计划,寻求了解国际规则,拥有国际沟通能力的转向人才,并争取从引进国外人才带动国内人才转化为培养国内人才,从教学环节开始变革,把握实践、教学等多种教育要素,力求教育创新。首先,构建国际化课程结构,突破传统的单一课程设置,设置交叉学科,将国外的经典课程纳入国内教育,将国外的授课方式引入国内课堂,打造更具国际化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适应性。其次,构建院校内的国际交流区域,将不同文化特色的学生聚集于园区内,实现多样化与个性化并存的管理方式,从文化碰撞中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知識面。再者,学术交流着重协同共享。学术会议是典型的教育共享活动之一,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行业优势,大家以服务世界为前提,探讨单向学科发展或者学科融合,吸纳各个国家的优秀学科人才,打造最优质的研发队伍,进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催生出实质性的学术成果。最后,治理体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任何国家从事任何活动都应遵循国际规则,共同致力于追求正义。教育交流也应遵守各国的教育原则,学校领导制定协议,探索教育新模式以及管理方案。国内院校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全新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加强教育事业的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地位,并加快立法建设,以法律约束教育行业的秩序。
参考文献:
[1]李璐.“双一流”战略下一流本科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7(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