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白马人传统歌舞艺术表现形态及艺术属性研究
2018-12-27刘淑贤
刘淑贤
摘要:甘肃陇南市文县是白马藏族的重要聚居地,白马藏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化根源也非常深厚,尤其是白马人的传统歌舞,艺术形态鲜明,独具白马藏族神韵。本文结合笔者研究经验,从艺术表现形态及艺术属性两个方面,对白马人的传统歌舞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文县白马人 传统歌舞 艺术表现形态 艺术属性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92-02
白马藏族又称白马人,主要居住于我国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白马人雖然人口较为稀少,但历史悠久,所以文化根基也较为深厚。长期的聚居发展,成就了白马人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生活习性。白马人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一个热爱歌舞的民族,个个都能歌善舞。白马人的传统歌舞无论是艺术表现形态还是艺术属性,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少数文化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文县白马人传统歌舞的艺术表现形态
(一)文县白马人传统舞蹈的艺术表现形态
白马人比较典型的舞蹈有“池哥昼”傩舞,“十二相舞”等,其中“池哥昼”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池哥昼”的艺术表现形态:“池哥昼”是一种傩舞,也是文县白马人独有的舞蹈形式。“池哥昼”也称作“鬼面子”已经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通常是每年正月十五开始跳到正月十七,这种舞蹈比较原始古朴,主要流传于文县铁楼藏族乡的十二个村寨以及石鸡坝、天池等地。对于白马人来说,正月十五要比传统春节更加重要。“池哥昼”有着祭祀神灵、驱魔辟邪、祈福等多种意义。“池哥舞”主要由三种不同的角色组成,分别为“池哥”“池母”“池玛”。这种舞蹈是一种群体性的山寨活动,艺术表现形态比较有规律,通常由九人进行表演,四个演员扮作“池哥”,两个扮成“池母”,两人扮成“池玛”,还有一个由孩子扮成的“池玛鄢板”。“池哥”表演者一般头戴青面獠牙且插有锦鸡翎的彩绘面具,身披羊皮挂,且背着一串铜铃,形象凶猛,舞步钢猛有力。“池母”也都头戴彩绘面具,但面目比较和善端庄,身穿长裙,跟随在“池哥”身后舞蹈,舞姿较为柔美轻盈。“池玛”是一对扮成夫妻的舞者,丈夫身着长衫,头戴草帽,妻子身着白马人的民族服饰。“池玛鄢板”用锅底抹脸,衣衫较为破烂,舞蹈也比较随意。
2.“十二相舞”的艺术表现形态:白马人的拟兽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又被称为“十二相舞”,是远古“百兽率舞”的演化,其中有狮、虎、龙、凤、蛇等等动物,还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表达了白马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也代表了白马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白马人从小就在舞蹈氛围中成长,从舞蹈中可以看出森林动物的各种形态,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完美表达。“十二相舞”所表现的动物形象大多比较夸张且凶猛,舞者所佩戴的禽兽头是用木雕而成,上面涂有红、绿、蓝等各色彩绘。舞蹈表演大多由十人左右,其中第一套动作称为“纽”,这套动作通常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表演,比如祭祀神灵、祭山等;第二套动作称作“尕”,通常在场坝上进行表演;第三套动作称作“央”,通常在带有祝福性的场景下表演。“十二相舞”的领舞通常戴着狮头面具,有百兽之王的寓意,其他舞者则根据需要戴着牛头、虎头、龙头等面具。这种舞蹈可以追溯到较为原始的拟兽舞,对研究白马族原始舞蹈的发展演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舞蹈的艺术形态大多以圈舞的形式进行,其中伴随点踏步、穿花的踮跳等,舞蹈的律动采用小蹉步、小腿画圈蹲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舞蹈动作比较粗犷原始,所扮演的动作非常形象,是白马人独特审美的根本体现。
(二)白马人传统歌曲的艺术表现形态
文县白马人民歌体系丰富多样,艺术表现形态也多姿多彩,常见的传统歌曲有民歌、吉祥说唱以及乐器弹唱等。
1.民歌的艺术表现形态:白马民歌是白马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传统艺术。受地域环境、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白马民歌的题材非常丰富,音乐调性也多种多样。从语言方面来看,文县白马藏族民歌既有白马人本土语言的传统形态,也有与汉语民歌相结合的形态;从歌曲的功能上来看,有仪式性的歌曲,也有娱乐性的歌曲,还有劳作时吟唱的歌曲;从演唱的场合来看,有酒歌、舞歌、劳动歌和山歌等多种艺术形态。以酒歌为例,白马人的酒歌词曲比较固定,表演时间也比较固定。这种歌曲可以在婚丧、聚会以及节日的酒宴上使用。针对不同的场合词曲也有所不同。在敬长辈时,酒歌的演唱要表达出一种谦卑、恭维之意,可独唱也可众人齐唱,但在敬朋友或者同辈时,演唱内容就比较欢快轻松。
2.吉祥说唱的艺术表现形态:吉祥说唱主要是指“池哥昼”中的同时说唱。吉祥说唱是一种非常有趣逗乐的表演形式。说唱时配合幽默的肢体表现,比如敲打门框、向村民抛撒礼物等。吉祥说唱是与“池哥昼”一同进行的表演节目,说唱内容比较随意,主要体现吉祥的寓意。演唱时也有固定的曲调形式,有的像戏曲中的念白,但速度和节奏比较随意,通常开始的时候比较平稳,在要结束时速度和节奏会越来越快。
3.乐器弹唱的艺术表现形态:白马人的乐器是一种形如琵琶的弹拨器乐,白马人也称之为“琵琶”,乐器弹唱便是伴随着这种乐器进行的歌唱。一般乐器弹唱所使用的语言为汉语。目前在白马藏族流传较广的是“十二花”弹唱,分为大“十二花”和小“十二花”,乐器弹拨和演奏由表演者一个负责。弹奏基本是配合演唱来进行伴奏,并根据演唱曲调来加花变奏。
二、文县白马人传统歌舞的艺术属性
(一)传统歌舞的民族性
白马人的先祖们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信息闭塞,利用歌舞来抒发情感、鼓舞士气以及休憩娱乐,便成为白马人的主要精神寄托。无论何时、何地白马人都会用歌舞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用歌舞来增添生活的情趣,这也是这个民族自强不息、乐观热情的集中表现。白马人传统歌舞的艺术属性是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艺术属性不仅是白马人社会形态的外在表现,也是这一民族对自身文化积极传承与虔诚敬畏的体现。白马人传统歌舞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不仅保留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韵味,也融合了一些藏民族的传统歌舞精华。每当遇到重要节日或者重要场合,利用独有的歌舞形式进行表演,是白马人从古至今的习惯。白马人的舞蹈艺术属性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许多舞蹈都同时具备祭祀性、娱乐性和民族性,不仅神秘,而且神圣。
(二)传统歌舞的地域性
文县白马人歌舞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艺术特征。白马人的舞蹈艺术风格原始,动作粗犷,但极具审美价值,可以娱乐,也可以严谨。白马人的传统歌舞广泛流传于文县的各个山寨村落,历经数代的传承和演进,既保留了原始的古樸风貌,又根据地域的不同融入了新鲜的血液,进行了再创造。比如在案板地等山寨村落,表演中就融入了擀面的动作,而在跌堡寨等地的歌舞表演中又会看到打墙、农作、打猎等情景,地域性比较明显。
(三)传统歌舞的群众性
文县是白马人聚居地,所以文县白马人舞蹈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以傩舞为例,傩舞在文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的喜爱,傩舞已经成为文县白马人节日庆祝的重要文化活动表演内容之一。傩舞可以挨家挨户的欢跳,也可以日日夜夜的连续表演。每个白马人都能够即兴跳上一段,或者唱一段,可以说是最深入群众的传统民族民间歌舞。文县白马人的传统歌舞,充分展现了白马人积极乐观,能歌善舞的群体特性。
(四)传统歌舞的观赏性
观赏性是所有艺术节目的共同属性,如果没有观赏性,也就不存在艺术之说。文县白马人的传统歌舞古朴原始,豪放粗犷,观赏性极强。现在白马人的传统歌舞不仅在节日庆典时表演,也在各种文化旅游节中表演。随着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传统歌舞为卖点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展开,相应的各类文化节、民俗节等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因此,在舞蹈编排、情节设计以及服饰道具方面也更加完善,观赏性也越来越强。
三、结语
高亢的歌声和粗犷的舞蹈是白马人的突出特征。白马人独具艺术特色的传统歌舞形式,不仅是白马族人文明演进的象征,更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我们应该认识到,包括白马人在内的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宝库,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尚敏.文县白马藏族池哥昼傩舞艺术表演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17,(11):81-83.
[2]张益琴.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01):46-49.
[3]魏敏.简析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民歌及其特征[J].黄河之声,2018,(01):9.
[4]杨杨.音乐地理学视角下的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音乐[J].西藏研究,2017,(05):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