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雪涛花鸟画中禽鸟题材的艺术特色
2018-12-27刘希扬
刘希扬
摘要:王雪涛是我国著名的小写意花鸟画家,他的作品清新灵妙,在他的作品中,他所绘画的禽鸟活灵活现。本文对其花鸟画中的禽鸟题材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禽鸟的造型、笔墨、色彩以及其审美意趣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雪涛 花鸟画 禽鸟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58-02
王雪涛是我国著名的小写意花鸟画家,他原名庭均,字晓封,号迟园,我们现在所称呼的名字是在1924年王雪涛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而改的。早些时候,王雪涛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和、汤定之、王梦白等,其中王梦白和齐白石对他绘画影响显著。他的作品清新秀丽,作品中的禽鸟生动逼真。
一、禽鸟的造型
王雪涛的花鸟画中禽鸟题材广泛,小到麻雀、八哥,大到白鹤、孔雀,他的禽鸟造型严谨,笔者认为这是归功于他对这些鸟类题材的写生。他运用速写的方式加强其基本功,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达到更好的绘画创作目的。王雪涛对基本功的定义是:“基本功即眼、心、手的锻炼,可以做到三者协调统一”,实现“眼快——观察敏锐;手快——稳而准,意到笔随;脑快——灵活机智,为手眼之统帅”,即“稳、准、狠、美、率、快”。他认为基本功的锻炼要扎实,需要掌握循序渐进的步骤,“练习从简单的器物入手,练章法和用笔,从简单的线条入手。要在物象之神态‘要练习圆圈、造型上求功力,不在形态现象上求形似,用笔上力求变化”。因此不同的鸟类它们的眼睛、嘴巴、爪子、脖颈和翅膀都不尽相同。他在所画讲解示意图中对鸟的咀这样总结的:“一般鸟的宽而短,口缝最长,下唇次之,上唇最短。吃肉的多带勾,吃五谷的粗而硬,吃小虫的细而软,涉禽咀长,鸣禽咀短”,眼睛“一般位于口缝之上,鸡、鸭特别靠上,鸽子偏中”,眼球点法:“画圈点眼睛再画圈;点黑眼,以淡墨圈之;只点一黑眼,夸张变形”,在足的方面:“鸟类一般四趾,中趾三节,另二趾小明显,雄鸟有距”“猛禽足锐利”,如他所描绘的《古松苍鹰》中,一只雄鹰立在古松干枝之上,它的鹰爪牢牢地抓住干枝,鹰爪尖锐有力,显示出雄鹰的凶猛。他还指出特殊的鸟足:“仙鹤趾呈现‘丁字形;鹭四趾特别长;鸵鸟只有两个趾;鹦鹉四趾前后各二;猫头鹰和啄木鸟的趾与鹦鹉的趾相同”。在脖颈和翅膀上他也总结到“天鹅飞时伸脖,鹭飞时弯脖等”这些我们可以在他所教学的讲解示意图中查看到。这些技巧对我们在临摹和创作上提供帮助,让我们创作更有意识,而不会使我们描绘的禽鸟出现最基本的错误。
二、笔墨的应用
笔墨是国画中重要的元素,是国画与西画差异之所在。中国画中的笔墨是我们在欣赏画作时最直观的表达,而对于笔墨的重要性,早在中国古代画论已有提及、从谢赫的“六法”中“骨法用笔”到荆浩的《笔法记》,他们都对笔墨的含义进行了注解和补充,表明笔墨在绘画中的重要性。王雪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和他的老师等众多大家对笔墨的重视下,王雪涛也自然而然的看重笔墨的作用。为了能够拥有扎实的笔墨基础,他临习古画,他明白临摹古人的优秀画作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所以,王雪涛会经常去故宫临摹作品,他还会去琉璃厂的画店里借作品来进行临习,有效吸收并利用这些资源。但是,王雪涛也明确提出对于继承传统与临摹作品应遵循:传统的一定要学,但是不可死学。临摹是学习传统绘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对王雪涛画作临摹时发现,王雪涛的线条主要是短而细,与他的老师齐白石的拙而直的线条有所不同,他的线条更像是一种草书用笔。他“以草书入画”,继承前人传统绘画理念,将书法用笔与绘画相结合。
从用墨上来看,古人谓“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王雪涛先生极尽墨色,墨色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一是将墨调入颜色当中运用,二是单一墨色达到干湿、浓淡。如他画的作品《辛夷公鸡》,画面上方描绘玉兰花枝,一只公鸡立于玉兰花枝下方。公鸡通体黝黑,腹部与尾巴运用浓墨、湿润、笔触圆滑,显示它的腹部羽毛厚重。公鸡脖子上的羽毛与它腿部羽毛墨色次之,干燥,皴擦形成,体现这里羽毛细软蓬松。从整幅画看来,公鸡在画面中是最深的墨块,上端玉兰次之,公鸡在下,玉兰在上画面上轻下重,是一种格外舒适的构图。
王雪涛运笔果断,这是我们从他的画上就能看的出来的。他的画面里笔锋多变,“皴、擦、点、染”。运笔熟练,笔法自然,这一点得益于他的老师王梦白。还是以《辛夷公鸡》为代表,他所画的雄鸡运用快速而果断的笔法,体现雄鸡生命力旺盛的样子。腹部的点染和尾巴运笔的转折,凸显公鸡的健硕,使整个画面朝气蓬勃。
三、艳而不俗
中国画的色彩表达与西画不尽相同。随着西方绘画的冲击和影响,王雪涛将冷暖色、互补色调,引用到中国写意花鸟画中。这一引用,使中国画色彩表达更具有了丰富的可能,也为中国画中以固有色为主体的传统用色方式给予了补充。
王雪涛善于运用灵巧多变的笔墨,使绘画的色墨相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他将传统绘画中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里,并讲求其色彩的规律性,使整体的色彩对比协调,同时为画面增加韵感。在色彩的实践中,他认为草绿和赭石,花青和墨它们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并且使画面效果雅致,而黄和白,紫和黑是不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并且他还强调主调的重要性。王雪涛先生将西画中所学习的对比色、互补色等一些西画理论与传统花鸟相结合,形成他特有的艺术特点。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幅画描绘秋天江中景的,双鸭位于左上角,一黑一白形成对比,右下角一束斜出的红蓼打破画面头重脚轻的感觉,而右上角和左下角留有空白与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墨块,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透气。双鸭的色彩与笔墨对照鲜明,白色的水鸭被前面的黑鸭“挤”出来,白色的羽毛拥有着蓬松的质感。二是在临摹王雪涛先生的花鸟画时,其画的鸟类都保持着花鸟在自然中的固有色,同时色彩更加的丰富。如《杜鹃孔雀》中一只孔雀立于奇石顶端,杜鹃簇拥周围,孔雀力挺着脖子四处观望。孔雀的运用孔雀蓝、石绿、赭石来绘画他身上的羽毛,色彩丰富,和我们平时所观赏的孔雀颜色并无两样,但为了不让画面颜色纯度太高而让人感觉艳俗,他在这些颜色中加入了墨,降低其色彩的纯度,孔雀的自然固有色却没有改变。孔雀的颜色厚重,让我们在欣赏他的这幅作品时,孔雀首先抓住人们的眼球。在《花鸟册页十开·白莲翠鸟》中,一只翠鸟从右上角向荷花飞奔下来,红艳的喙和身上翠绿的羽毛形成互补,翠绿的羽毛让我们眼前一亮,绘出小鸟灵动轻巧。而黑色的硕大荷叶和翠鸟,一大一小,一墨一色,彰显出荷叶的宽厚质感,同时凸显小鸟清透。画面中颜色多样,并没有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荷叶的颜色为主调,小块绿色和荷花的白色承托出荷叶的墨色,荷叶的硕大,并且小块的翠绿给画面带来一丝生趣。
四、审美意趣
在王雪涛的画中,笔者最先体会到的是他绘画充满着生机,那是作品中“动”与“静”的融合。空中飞舞的鸟儿,高歌的雄鸡,在草地上觅食的麻雀,河里嬉戏的野鸭,展翅的仙鹤和周围环境中的花草形成一种动静对比。王雪涛先生所绘画的作品不是寂静的,而是活泼的,动物使其作品充满了生趣。同时王雪涛作品中还体现情与景的结合中的机趣。很多人认为意境就是“以景行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些好像只是在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意识,这种只想表达自我的主观而创造的绘画容易脱离生活,更有可能会忽略了自然中的自然的情趣,從而不能产生感染力,失去了欣赏者。王雪涛先生通过自己的写生积累,捕捉自然中有趣细小的情趣,激起欣赏者的感染力,用那种富有活力、积极、充满生机的而又有种让人矛盾的感受。同时,他还默默注视着欣赏者所产生的情感。王雪涛指出:“要使观者生情,首先要画画的人先自动情”。可以看出他对欣赏者情感的重视,重视作品和欣赏者情感交流。他喜欢对自然中的情趣探索和感受,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带动欣赏者的想象力。我们发现,他的作品中的植物从来都不会是单独存在于画面中,在画中添加禽鸟或昆虫,这样的结合体现作品中的生命力。如,舞动翅膀,跳出优美舞姿的仙鹤;悠然自得游戏在河中的野鸭;仰天高歌的雄鸡,这些既平凡又生动的趣事,在他的画笔之下栩栩如生。王雪涛先生的绘画题材都我们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的,它们生动有趣,给我们的绘画增添色彩。
写意花鸟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学者对王雪涛花鸟画作品存在异议,但王雪涛先生为我国花鸟继承与发展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值得我们这些后学者学习与研究。
以上就是笔者在现阶段临摹以及欣赏王雪涛先生的画作中禽鸟题材的分析与研究,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的去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雪涛.中国近现代著名花鸟画家——王雪涛画集[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3.
[2]钠子.忆王雪涛先生二三事[J].中国书画,2004,(08).
[3]王雪涛.王雪涛教学画稿天津[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4]杨光学.王雪涛作品生动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