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方向的分析研究

2018-12-27谭伟美梁洛铭

科技资讯 2018年1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谭伟美 梁洛铭

摘 要: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精通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等专业的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只能由相关院校来完成。具体到一些对口专业,我国相关高等院校就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文件要求,在理论教学、实践环节、顶岗实习等领域开展积极的改革探索,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性专业人才。

关键词:智能制造业 专业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b)-0201-02

前段时间爆发的中美贸易找,给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我国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掌握核心科技,按照《中国制造2025》纲领性文件的要求来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在全世界领域占领智能制造业的行业制高点。智能制造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精通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等专业的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只能由相关院校来完成。具体到一些对口专业,我国相关高等院校就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文件要求,在理论教学、实践环节、顶岗实习等领域开展积极的改革探索,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性专业人才。

1 智能制造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

1.1 熟悉智能制造业的相关专业知识

智能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最为核心的部分,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精通这一领域的尖端人才,这些人才能在科研、技术攻关、实践操作、流水线改革等环节中做出重要贡献。具体到专业技术型人才,智能制造产业不仅仅要求这些毕业生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在流水线或生产线上进行重复劳动,而是需要这些专业生熟悉智能制造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比如我国高铁、国产大飞机的制造车间,就需要毕业生具备无缝衔接、精细化操作的相关要求,然后经过企业的简短培训就能够上岗。

1.2 跨空间的实践经验

智能制造业对技术性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有相应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之外,还应进行跨空间的实践教学,相关院校就应给学生提供立体化、多维度的实践操作环境。为了满足智能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院校可以让学生在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智能控制实验室、机器人编程实验室等智能实验室进行实践、实训,对智能制造业的运行状况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得到相应的实践锻炼。

2 我国相关院校专业智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2.1 毕业生就业意愿不统一、不明确

在一些学习技术型专业的学生眼里,智能制造业是目前高大上的行业,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肯定很高,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的实践能力,肯定不能胜任智能制造业的需需求。故此,他们的就业意愿不统一、不明确,自信心也不足,对能否进行到智能制造行业进行就业存在较大的担忧,有时院校和相关教师推荐他们去智能制造企业就业,他们却心存疑惑,不敢去积极尝试,这是其一。其二,有些专业毕业生误认为智能制造行业内,他们从事的工作仍然会很累,就不愿意去这些行业就业,等着毕业后进行改行,选择从事销售、中介、文员等服务性行业,故此他们在学习与实践训练时也不太积极、不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达不到智能制造业的专业需求。

2.2 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不足

我国相关工科院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智能制造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大投入,不仅仅在专业教学领域加大投入,改革课程设置,进行专业建设,满足新兴行业对专业教学的需求。除了课程建设之外,我国这些工科院校还应加大实践实训设备的建设力度,筹集到大量资金,购买智能化实践设备,建设智能化实验室与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模拟智能制造行业的实践操作空间。可是,智能设备的购买,资金需求动则上千万元,建设一个智能化实验室,资金需求也得上亿元,这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2.3 师资力量的不足

我国相关工科院校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有相应的师资队伍,除了精通智能制造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教师之外,还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打造出能指导学生进行智能化训练、实践、与实习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教师队伍过程中,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难度稍小一些,专业实践教师的招聘与培养,则存在较大难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在引进教师时都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原则上至少具备研究生学历,可是这些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教师,在实践领域都十分薄弱,也都是理论性人才,很难指导学生进行智能化实践训练,这就需要我国相关工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转变观念、革新思想,加大这类人才的引进力度。

3 我国高等院校智能型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策略

3.1 改革课程设置,加大跟智能产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我国相关高等院校应结合智能制造产业对智能化人才的专业选修,改革课程设置,对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重构,以适应智能制造对师生的要求。智能制造新形势下,我国工科院校可以设置智能柔性制造技术专业,在保留主干课程有《机械制图》、《數控编程》等的基础上,加入智能制造、自动控制、机器人编程控制等知识内容,便于学生对智能行业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这种大赛专业涉及数控加工、自动化控制、机床维修等领域,国内参与智能制造的平台主要有华中数控、广州数控、中德栋梁、汇博机器人、中机赛德智能工厂虚拟仿真系统、UG、Master CAM等产品综合为一体的智能化单元,我国相关院校就可以加大跟这些机构的合作。

3.2 加大校企的合作力度

我国相关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与相关工科院校的合作,为企业与这些院校搭建起合作平台,同时给予企业政策方面的支持,最终目的实现学生个人的快速成长和企业能够便捷地招揽更多人才的双赢局面。通过新的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顶岗实习,逐渐认识和融入智能制造企业的管理中,也会明确工作岗位职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早成为岗位上的标兵能手。

3.3 改革实践环节

我国相关高等院校可以对智能制造所用到的专业知识分解,将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案例中。师生在完成案例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任务完成并达到预期目标时,视为掌握综合知识要求;将校内外、课堂、车间等不同维度的学习内容渗透后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助于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建立健全适应智能产业需求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对智能化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客观的形成性评价等。这样,毕业生才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扎实与宽泛的理论基础,可以适应智能制造业对高技能 应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宝华.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96-97.

[2] 谭拂晓,王戴木.面向智能制造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2): 122-126.

[3] 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60-6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