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的天水旅游业业态模式创新研究
2018-12-27安乐
安乐
摘 要: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天水旅游产业的需求与供给矛盾问题突出,缺乏特色的旅游产品不能满足大众对旅游多元化的需求。本文立足于天水旅游业,在供给侧改革下结合自身资源特色,推进产业大融合,发展旅游新业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天水旅游业 业态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b)-0105-03
1 天水旅游业发展现状
天水市作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十三五”期间我省重点打造的东部区域旅游中心城市。近几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旅游业纳入重点培育、扶植发展产业之一,提出了旅游富市发展战略,并举全市之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天水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 接待游客371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2亿元,同比均增长33.5%。
1.1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体系逐步成熟
天水的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都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天水已形成了天水羲皇故里寻根祭祖圣地、百里石窟艺术走廊、名城古韻、陇上江南、温泉康体休闲度假等多样性产品,谋划并启动了齐寿山中国分水岭地理文化旅游大景区、秦州区曹操堡文化旅游大景区、天星文化旅游产业园等特色项目20余个,全市储备旅游项目110多个,产业要素逐步完善,为构建独具特色的天水旅游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多项政策扶持推动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天水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天水市扶持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天水市旅游局关于对旅行社组团来天水旅游实行奖励和优惠的试行办法》等多项政策的出台对各旅行社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必将对天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1.3 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旅游服务功能趋于成熟
近年来,全市旅游在紧抓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质量品质提升要求,全力推进旅游景区升“A”、旅游饭店增“星”、农家乐服务创“优”、导游增量提质等基础工作。全市景区(点)、道路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旅游环境等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4 加大旅游产业对外宣传促销力度
天水旅游紧紧围绕“华夏文明之源”的主体形象,全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中国天水”的主导品牌,形成了“一县区一品牌”的节庆会展发展格局。不断创新营销方式、优化营销策略,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旅游宣传营销活动, 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东方之旅、香港《大公报》、环球游报、首都机场LED、《读者》杂志等平台上刊登天水旅游宣传资料,与多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签订了行动计划。
1.5 旅游与文化、演艺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天水市旅游与文化、演艺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初显,先后对《伏羲颂》《麦积圣歌》《女娲颂》《邓宝山将军》等地方文化精品剧目进行了策划、精心编排,充分展示和弘扬了天水特色文化、扩大了旅游文化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增强了天水旅游吸引力,提高了天水旅游知名度。
2 供给侧改革下天水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但就目前天水旅游业发展现状而言,旅游供给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旅游供给短缺
尽管近年来天水市旅游业发展己初具规模, 但是当前仍面临着旅游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局面, 旅游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全市旅游供给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供给商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缺乏在国内外市场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要实现天水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需要当地政府和旅游供给商的努力, 减少无效和低端旅游产品和旅游供给,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旅游产品和旅游要素供给。
2.2 旅游资源供给区域发展不平衡
除麦积山石窟、伏羲庙是天水旅游地的热点外,其余的旅游资源没有形成专业的旅游路线,旅游资源配套不齐全,仍停留在低层次的旅游观光层面。现有旅游产品结构上比较单一,缺少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交融的旅游精品。
2.3 旅游产品供给缺乏文化特色
天水旅游市场上供给的旅游产品,对地区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差异化小、缺乏品牌产品。旅游商品缺乏高端大气的设计,品种少和地方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国内外游客对旅游产品更高层次的需求,致使游客的购物消费难以提高,直接影响旅游收人。
2.4 产业联动供给优势不明显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部门利益冲突和无序竞争等原因,全市旅游产业还未形成整体联动竞争优势。另外,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也比较落后,经营机制不灵活、市场体系不健全,公司化、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
2.5 旅游人才供给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
天水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同时并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一批懂策划、善管理的高素质旅游专门人才,导致整个旅游服务系统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满足天水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 供给侧改革下天水旅游业业态创新模式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如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提升旅游要素供给水平,就必须大力推动与其他产业大融合,发展旅游新业态。
3.1 旅游+教育
旅游+教育”是包含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研学旅行、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大市场。
目前全市有高等院校5所,其中,省属普通高等师范学院1所(天水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市属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甘肃电大天水分校);其中培养高等旅游应用型人才院校两所,为天水及全省旅游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还需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与企业、行业深度联合办学满足市场需求。
教育与旅游的深度结合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从政策、工作、制度层面提供保障,把各项鼓励政策落到实处,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目的地开展教育旅游。另外应更关注旅游教育的主题性,拿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供青少年选择。
开发天水历史博物馆、南北宅子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开发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甘谷红军长征纪念馆、天水大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的红色教育旅游;开展培养学生吃苦精神的营地拉练教育旅游;开展保护自然环境行动、热爱家乡的社会实践教育旅游等,由专做教育旅游的旅行社来规划行程,让青少年在观光游览中学习和体验。
3.2 旅游+工业
坚持旅游与工业互动发展,深度打造工业体验游。开发以天水星火机床产业园、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华天电子科技园、天水华圆制药设备科技、天水二一三电器有限公司等工业观光旅游。在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对企业和城市都有很大的好处,除了企业得到的门票、销售和宣传等收入,对拉动天水的旅游消费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交通、住宿和餐饮等都能得到较大的助力。
3.3 旅游+农业
农业旅游是发展空间广泛、最大化产生农业附加值的一种新型产业。可发挥休闲、观光、度假、教育等多项功能。打造天水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皂角苹果研究基地、甘肃天水伟业生态观光园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打造洛门镇、滩歌镇、陇城镇、马鹿镇、红堡镇、温泉村等乡村古镇旅游;打造麦积镇农家乐、花牛镇高家湾农家乐休闲体验旅游。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
3.4 旅游+林业
天水森林面积达到769.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9%,超出了全国20.36%,全省11.28%的平均水平。有2处国家森林公园,8处省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多处风景秀丽的旅游林,其中麥积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5A级景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打造集养生休闲、森林运动、观光游憩等旅游综合体,积极开展自驾车营地、摄影创作基地、生态旅游等活动,创新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助推全域旅游新发展。
3.5 旅游+电子商务
利用物联网、旅游云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旅游与电子商务机构、互联网公司、金融企业合作,探索天水旅游服务预约平台、旅游一卡通等智慧旅游产业化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旅游宣传营销,从微信公众平台和旅游资讯网站查询各类优惠折扣信息,在加盟的各类商家享受产品折扣购买,也为旅游管理部门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支撑。
3.6 旅游+体育
深入推进旅游与体育的结合,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天水市依托当地资源环境优势,通过举办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天水段,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以及中国龙舟公开赛,全国青少年乒乓球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高规格、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精品体育赛事,在点燃全民健身热情的同时,撬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3.7 旅游+保健
是一种兼顾旅游及健身双重目的的专项特殊旅游模式,可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健身养生。天水丰富的温泉资源、森林资源,为开展保健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天然林区开发保健旅游产品,开展主题踏青活动或天然有氧活动,可建立森林疗养区、森林步道、森林氧吧等。清水温泉、武山温泉、街子温泉水质优良,位置优越,是矿泉疗养、康复、保健、旅游的理想场所。
3.8 旅游+环保
目前环保旅游已成为全球最为流行、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活动,大力倡导绿色旅游、低碳旅游,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达到有效保护天水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在旅游景区可引进“高科技、低排放、舒适化”的新型旅游车,在一些优美的自然景观区适度地开发建立与环境协调的简易服务设施(如生态厕所、生态垃圾桶、太阳能以及新能源的制冷、保暖以及充电设施、低碳酒店、温室智能餐厅)等。
参考文献
[1] 吕银凤.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10):36-39.
[2] 王伟.基于产业融合的旅游业业态创新研究[J].江苏商论,2014(5):37-39.
[3] 李晓琴.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低碳旅游业态创新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126-130.
[4] 高亚芳,魏鹏.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