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思想的渗透

2018-12-27董旭妹谷旭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思想渗透小学数学

董旭妹 谷旭霞

摘 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渗透方式,将数学思想渗透到课堂的不同环节中,使得学生在知识的联系中感悟思想,在问题的解决中理解思想,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 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8-0030-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看出,《课标》已将数学基本思想纳入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两条“链”,一条明链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一条暗链则是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指导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的掌握决定了学生今后对数学的理解、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所以,教师要在认真学习《课标》的同时,领悟标准的变化,从思想上提高对数学思想渗透重要性的认识,在课堂中把握课堂各个环节,适当渗透数学思想,使得学生在知识和思想方法获得双赢。

一、利用导入环节渗透数学思想,建构知识网络

“引入环节”是一节完整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犹如电影的“序幕”和著作的“前言”,对于新授环节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是否高效,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渗透数形思想和分类思想,让知识有据可依

概念教学较为抽象,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水平不高,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生活中具体事物。在学生学习“方程”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天平上左右两盘的物体,将形象的事物抽象出算式(根据天平图,让学生写出算式),对于能够顺利观察并汇报出算式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然后再请学生将汇总的算式进行分类(按照等式或不等式分类,并在后面标注出是否含有字母)。在数形思想和分类思想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些算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后面方程的概念总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二)利用转化思想,搭建知识建构桥梁

知识的搭建就是新旧知识的链接,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思想的引领下,搭建知识建构的桥梁,进而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中去。

在学习 “三角形的面积”内容前,教师可以请学生回忆之前已学习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后,想一想三角形能否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建构桥梁。

二、利用知识探究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助于知识形成

数学是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有机融合,没有不包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也没有脱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思想方法。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在具体问题中的存在,感受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意义。

(一)渗透分类思想,有利于分清知识网络

在小学不同学段的教材中,不同的课例呈现了分类思想。从低年级图形、颜色、长短的简单分类,到中高年级的角、图形等较复杂的分类,系统地体现着分类思想。其实,分类也是学生见的最多和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比如,课间操分男生女生来站队;上完体育课,运动器械要分类摆放; 每天分学科来完成作业等。

分类思想的课例在冀教版教材中有专门的单元进行了呈现。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分类”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让学生带来不同类的小玩具,或不同种类的物品,在课堂上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并告诉大家这样分类的原因和好处。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感悟分类思想,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成为一种习惯,渗透“分类”,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分类夯实基础。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问题更易于解决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足以证明“数形结合”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小棒,动手分一分、摆一摆,根据摆分的结果列出相应的算式,找到除法的結果。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中的平均分的过程。就这样,“数”在实实在在的“形”中得到理解,问题在“形”的摆分中解决。

在学习“1~9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具体形象的卡通动物图片,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使学生在小动物“形”的直观下,认识1~9这几个“数”,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下,加深了对数数的兴趣,从而学到新知。

(三)渗透对应、极限思想,让数量之间关系更明了

“对应”反映的是两个集合的元素间的关系,生活中的对应现象很多,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对应,数与形的对应,数与算式的对应等等。

在一年级学生 “认识多与少”时,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动物卡片排成两行,上面是4只可爱的小鸡,下面是3只可爱的小兔子,问一问学生“哪种动物多”,而后请学生介绍“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将两种动物一一对应,发现小鸡还多着一只,所以小鸡多。 就这样,学生在一个对着一个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感知到了一一对应,将对应思想无形渗透到知识探究过程之中。

在 “认识自然数”这一课中,教师在数轴上标注出一个一个的点,并在点处标注上0、1、2、3……让学生观察数轴上的点与数字,看看能发现什么?让学生从一一对应的点和数中发现:自然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而且数轴越往右,数越大。这时提问学生,有最大的自然数吗?当学生回答没有或找不到时,教师要适时告诉学生,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无限大。就这样,极限思想也无形中渗透到课堂。

(四)渗透统计思想,让数据之间联系更清晰

所谓“统计”,就是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有关研究对象的数据,制作相应的表格、图形,并作出适当的推断。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数学修养。

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让学生抛掷硬币,统计出现正面和背面的次数,填写统计表;学习 “平均数”时请学生统计本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填写统计表;学习 “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爱好,制作统计图。

三、利用练习渗透数学思想,助力能力提升

数学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等需要适量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习题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而且还要依据学生学情以及实际生活需要,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探索性,做到基础性练习与拓展性练习的互补,使课堂练习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例如学完“体积和容积”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布置这样的练习: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出土豆的体积,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方法及体会。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多数学生会利用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探究出其中的规律。这种生活体验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其数学素养。

在学习了 “平行四边形”一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请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有多少种剪拼方法?”在平行四边形上画出虚线,表示剪开的位置。这道练习很显然是想让学生知道剪开的位置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而且高有无数条,那么剪拼的方法也有无数种,在这里渗透了极限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在数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教师也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深入研读教材,关注课堂各个环节,提高思想方法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能力的未来人才。

猜你喜欢

数学思想渗透小学数学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