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新岁月 共说此丰年
——家乡的年味儿正浓
2018-12-27新产经采编中心
图、文/《新产经》采编中心
◎ 山东篇
胶东过年有蒸大饽饽的习俗,带枣的称为大枣饽饽,“枣”与“早”谐音,其中蕴含着农家“早发”的美好愿望。除蒸大饽饽外,农家还要蒸些菜饽饽、豆饽饽、面鱼、蒸饼等,寓意年年有余,增添节日喜庆气氛。
胶东年节的饺子,有个普遍的习俗,就是要在饺子内包上硬币、栗子、大枣、花生米、糖块等物,象征着财富、顺利、运气、长寿和甜蜜,比如吃到硬币,象征来年会发财;吃到栗子,象征会顺顺利利;吃到花生,象征会长命百岁等等。另外过年的饺子在摆放时也有规矩,放饺子的簾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围绕着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称为“圈富”。
老话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少不了喝酒助兴,过年喝酒已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烟台每年进了腊月门,人们就开始慢慢的囤积年货“海鲜”了。春节至正月,烟台人饭桌上常见的海鲜有海虾、鲅鱼、带鱼、鱿鱼、大小黄花、鲳鱼、偏口等,多数为近月捕捞后冰冻的。
香肠是烟台冬天家家户户必备的美味之一。随着温度越来越低,灌肠的人越来越多了。要做好香肠,一定要选好猪肉,最好是选猪后腿,而且最好的七分瘦、三分肥的,这样灌出来的香肠最好。
◎ 山西篇
“旺火”习俗是春节山西文化代表之一。
此习俗由汉代沿袭至今,主要在晋北盛行,以朔州,大同为主。旺火大多半米到一米高,最大的也有十米左右,燃至熄灭都不倒塌。
人们用家中储备的相对规整,大小类似的煤块垒起旺火,内部一般搁置木柴用于引燃,上下两层煤块均有流出通气的缝隙,将写有“旺气冲天”的红纸夹在旺火顶端,在午夜点燃,寓意新年红火兴旺。人们在旺火上烤馍要立即食用,正所谓“吃了上烤馍馍,一年四季不肚疼”,“逢九”的人,把内衣在火上烤烤后再穿可以避邪,全家人都会围着旺火转上三圈。独特的旺火也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希望。近年来为了环保,旺火也是逐年递减,人们多用光电模拟旺火,也算是两全其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烟火文化古今传承,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代人喜好在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来增添节日气氛。爆竹源于先秦“爆祭”,竹子燃烧受热会忽然炸裂而发出声响,故称之为“爆竹”。现代人都会在除夕夜放烟花爆竹,寓意辞旧迎新万象更新,一元复始。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第二天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但是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很多城市选择文明过节。崇尚环保理念,转变传统方式,选择电子爆竹、喜庆音乐、鲜花等低碳环保方式。虽然年味儿淡了些,但是也为节日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灯十里正迢迢。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每当此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五彩缤纷。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正所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花灯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花灯多于春节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增添节日气氛,寓意新年生活多彩红火,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以及对春节的热爱。
◎ 河南篇
贴窗花、挂中国结
贴窗花是北方春节节日里的一个重要环节,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能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做到集装饰性、欣赏性于一体。各种花、卉、虫、鱼、鸟的图案,也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
而中国结,则象征着喜庆、吉祥。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 再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结”字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和充满 情感的字眼,有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永结同心之意。
蒸包子、包饺子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首民谣道出了北方的传统年俗。过年蒸包子,也有争气的含义,另外象征来年的日子会蒸蒸日上。馒头是发面做的,蒸的时候会发起来,所以也象征会发财,发家。
按照老理儿,从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人们习惯在腊月廿八、廿九这两天做主食。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
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在河南,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早上都要吃饺子。其中,大年三十和初一的早上都会放一个包了钱的饺子,谁吃到含有钱的饺子,则寓意着,来年会财源滚滚、吉祥如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的谐音“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磕头拜年、收压岁钱
拜年是每年春节最庄重的一项传统活动,小辈磕头拜年,老辈高兴给钱。按河南的传统习俗,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早上,小孩子要给长辈磕头拜年。磕头拜年的仪式感强,也是对家中老人最大的尊敬。
小孩子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江苏篇
人们为欢欢喜喜过新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江苏民间,除了买年货、贴春联、挂年画、守岁、祭祖、舞狮子、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外,在“吃”上面也别具一格。
初一“早茶”汤圆
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是取“团团圆圆”“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在江苏淮安等地喜好单纯的糯米面做的实心汤圆,再沾上芝麻和糖,当作大年初一的早饭吃,故而汤圆在大年初一这一天的早上,被江苏人称之为“早茶”。
韭菜肉馅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春卷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而在江苏苏北地区,春卷已经成为春节期间,饭桌上的一道菜品,包以韭菜肉馅,卷成细细长长的圆筒状,再以油煎之,更是稀疏平常的吃法。
“掘藏熟”荸荠
除夕之美在日落。人们在家团坐一起观看春晚节目,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是人们一年辛苦到头可以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故名曰“合家欢”。不仅如此,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苏州的年夜饭,常常叫成“大年夜饭”。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煮熟的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藏”,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步步高升的阜宁大糕
阜宁大糕虽起源于江苏盐城,却是过年期间苏北地区家家必备的年货之一,意味着在新的一年能够步步高升。通常在大年三十晚上,长辈们会把大糕放在晚辈的床头边上,以便大年初一早上吃,来年能有好运气。此外,还有一种吃法是将大糕过油煎,吃起来嘎嘣脆,别有一番风味。
◎ 东北篇
冰雕,顾名思义就是在冰上雕刻出各样的东西,古代东北因天寒地冻,经常冰天雪地,门外积雪盈尺,故有人将河水结成的冰块鉴取雕成简单形状以盛物。现多在节日期间,雕刻出各种冰雕,为节日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比如:动物,房屋、长龙等。
东北秧歌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
在东北,冻梨是家家户户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冻梨一般是由花盖梨、秋白梨、白梨、尖把梨冰冻而成,吃的时候将冻梨置凉水中浸泡,待化透后捞出可食。东北人把“化冻”叫成“缓”或“消”,并因此形成一句歇后语:年三十晚上的冻秋梨——你找“消”呀!
在东北饺子中出镜率最高的要数鲅鱼水饺,以新鲜鲅鱼为原料,加适量五花肉馅、韭菜调制而成,有的人会加牛奶以增加鲅鱼的鲜美度。调制鲅鱼饺子馅,“搅”力是非常重要的,鲅鱼去刺后剁成泥,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动,千万不要换方向,这样搅出来的鲅鱼馅Q弹有力,口感非常棒。鲅鱼水饺是非常鲜美的一款东北特色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