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审计资源管理
2018-12-27
按照国家央企审计建设部署,确定了“上审下为主,同级审为辅”的审计体系建设原则。积极适应新的审计模式,深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充实审计力量,统筹调配审计资源,增强上审下力度,强化对重点业务、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是公司审计面临的主要任务。
公司审计面临的主要任务
审计力量不足的需要。目前,审计资源紧张已成为大型企业系统反映强烈的问题,待审计对象数量非常庞大,而内部审计人员力量相对薄弱,其工作量之大,远非少数几个审计人员可以胜任,企业基层未常设独立审计机构,审计工作开展更是力不从心。
审计信息化应用需要。公司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实现了信息化发展的飞跃,完成集财务、人力资源、物资、项目管理为一体ERP系统和统一开发的营销、安全生产、协同办公、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随着公司ERP系统的深化推广应用,带来整个管理流程信息化质的飞跃,同时审计载体电子化、审计线索证据隐蔽化、审计查证系统化、内部控制程序节点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面临新形势,审计信息化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转变审计思维,创新审计方法,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全程控制、在线监督、辅助分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审计人员素质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突出审计成效的需要。公司发展需要审计工作不仅仅满足业务的查错纠弊,更要求转变审计模式,通过专项审计、定期审计、审计调查等多种审计方式,加强对专业流程的全覆盖管理,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使传统审计工作由账目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的模式,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审计关口前移不仅仅是以时间切入点划分的事前审计,单纯的事前审计主要是从事项的合规性、合法性、合理性乃至程序性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是公司管理层进一步要求审计客体与审计主体达成某种互动,如要求被审计单位就某个专门的事项进行例行申报,它不单纯是将审计工作提前,而是围绕着审计提前介入而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
要实现国企人、财、物集中管理体系构架下的“嵌入式”审计资源管理的主要做法是集中市、县公司优秀审计人员在市公司层面形成核心审计力量,以基层审计管理员和社会审计力量形成审计人才储备库作为技术保障,通过ERP等多种审计作业工具手段为桥梁,实现扩展审计面、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关口前移和审计资源优化。以基层审计管理员的专业广度结合市公司专业审计团队的审计力度,实现对公司主要经营管理环节的精准和有效监控。
管理环节的精准有效监控
其一,打造核心审计团队。地市级打造一只业务综合、有较强执行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审计团队是整个市县一体化审计体系战斗力的保证,是实现审计资源之——“人力资源”嵌入式管理的基础。
在市公司层面着力组建业务综合、战斗力强的审计中心。根据公司行业特点有计划的构建复合型、职业化、高水平的专业队伍,现已囊括熟悉工程造价管理、电力企业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集体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审计人才,使审计队伍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融合性和适应性,增强业务交流,全面提升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
加强市、县两级专业审计人员互动。吸收县公司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一线管理人才作为市级中心审计团队的补充,建立审计人才选拔和岗位交流常态机制,优化知识和年龄结构,充分调动审计人员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其二,发挥审计管理人员储备库作用。“审计人才储备库”审计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参与审计项目的实施、接受审计部门业务咨询,并建立有效反馈审计信息反馈机制,保证了审计小组的专业纵向延伸能力和对基层问题的准确打击能力。同时,也使审计资源之——“信息资源”嵌入式管理得以很好地实现。
“借脑”兼职审计管理员参与审计方案制定。积极联合业务主管部门参与审计项目方案制定工作,使审计重点业务环节的检查措施细化落到实处。在项目实施阶段积极协调各部门专工为审计组提供业务指导,并邀请参与审计问题复核和定性,确保审计结果反映事实的客观公正。
“借力”兼职审计管理员参与审计项目实施。根据项目进度及质量要求,对于专业要求较高的审计项目,为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直接邀请专业管理人员组成联合审计小组,通过现场及非现场审计方式直接承担部分审计任务。
“借能”兼职审计管理员加强审计督导。兼职审计管理员参与各项审计项目实施和审计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审计管理知识,提升管理眼界,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自身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转化为诸多管理工作的践行者,也能借助兼职联络员的双重管理身份,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和长效机制的建设力度,提升了审计工作令行禁止的力度,使审计的效能督导作用得以很好体现。
建立信息反馈、互动机制。审计信息是开展审计工作的线索,是审计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审计人员对信息资源认识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各种审计结果的信息资源只是被有限地利用着。首先,参照《国家电网公司内审要情专报管理办法》制定审计信息反馈办法,形成不同层级不同专业领域的审计信息相通互补。其次,针对公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出血点,通过专项审计、定期审计、审计调查等多种审计方式,全面解剖相关问题、充分暴露矛盾焦点,形成专项审计报告,以公司重大事项汇报形式反馈公司高层,研究解决方案、制定防控措施,突出审计成效。
其三,深化审计信息化手段应用。审计信息化手段的深化应用是审计工作突破专业技术壁垒和专业软件使用瓶颈的必经之路,是实施对基层审计体系提供业务支持最有效的远程技术手段,是实现市、县审计体系点、面有机结合的桥梁。同时,也是实现审计资源之——“技术资源”嵌入式管理的重要工具。
大力普及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信息化工具的应用程度。针对非现场审计主要通过计算机手段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筛选审计疑点的特点,制定了非现场审计专属审计方案,形成审计模板,审计指标,以标准化审计模板指导审计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各个审计要点的无缝衔接,保证审计质量。
充分发挥审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平台作用,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提速人员培养进度。一个审计项目的完成,从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日志、审计工作底稿、采集的证据、审计处理处罚的定性依据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通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审计项目全流程化管理,所有审计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并向审计用户开放,改变了审计人员具备综合管理能力需要的长时间业务培训和“传帮带”的传统培养模式,以“以审代培”“边学边干”的方式使审计人员在工作规范性和知识综合性方面得到快速提升。同时,审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也有利于管理人员适时掌握审计工作进度和状况,控制审计项目质量。
通过企业审计人力资源“嵌入式”管理,不仅仅解决了加强市、县公司两级审计资源管控和县公司审计资源匮乏的问题,更是使原有的审计力量得以集中、审计力度得以加强。
通过企业审计信息化手段的“嵌入式”管理,使审计触角可以延伸到企业管理的最末端,克服了当前公司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体系下的专业技术壁垒影响,使远程非现场审计模式得以普及,极大节约了审计成本,审计抽样率大大提高,极大扩展了审计管理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