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评估和预防式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
2018-12-27周莉
周莉
伴随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中老年人群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怎样对其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已经成为临床需要研究的新课题[1]。因为心血管内科疾病多种多样,治疗过程中患者面临较大的护理风险,护理难度较大,护理人员可否对不同类型护理风险的评估和预防管理措施充分掌握,已经成为影响临床效果的关键因素[2-3]。有学者表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制定与实施针对性性的预防式护理方案,可使护理过程中的有关风险有效降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现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评估与预防式管理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7.40±1.23)岁;疾病类型:高血压13例,冠心病10例,心绞痛9例。观察组32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14例,年龄57~73岁,平均年龄(67.43±1.32)岁;疾病类型:高血压15例,冠心病9例,心绞痛8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两组患者性别等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如监测生命体征、饮食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观察组予以护理风险评估与预防式管理,内容如下:
1.2.1 风险识别 首先,大部分患者受到疾病自身、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压力等的影响,会出现一定的不良情绪,如焦虑以及抑郁等;其次,一些患者不具备遵医意识,依从性不高,对治疗与护理有关操作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最后,大部分患者的年龄较大,并且伴随其他相关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极易产生意外风险事件,如坠床、跌倒以及摔伤等。
1.2.2 预防式管理措施 第一,和患者有效沟通与交流,对其存在的心理障碍充分了解,引导患者家属一同普及心理辅导有关知识,使患者增强对疾病的合理认识,并发挥家属的作用,有效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第二,普及疾病的康复保健知识,借助讲座以及视频播放等不同方式,对疾病的康复保健要点予以介绍,使患者与家属对疾病有一个新的认识,促使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显著提高;第三,按照患者的病情特点,对患者饮食进行合理指导。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需对其体重指数有效控制,对其三餐总摄入量适宜降低,对降压类药物和饮食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重视,如果服用帕吉林类药物时,不可与酸奶与啤酒等含酪胺食物一同使用;对于冠脉硬化心脏病患者来说,需对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一类摄入量充分注意,有助于控制患者的体脂。
1.3 观察指标[4]
观察与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跌倒与开水烫伤等)与护理满意度(根据问卷调查的方式评定,非常满意表示得分超过81分,一般满意表示得分在61~80分范围内,不满意表示得分不超过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表1 风险事件发生率 [n(%)]
表2 护理满意度 [n(%)]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如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的21.88%(P<0.05)。如表1。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 如表2。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作为一种循环系统疾病,累及血管与心脏,有研究表示: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出现和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具有相关性[5-6]。再加上本科室患者通常存在合并症,年纪较大,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护理风险,如焦虑、依从性不高与意外风险事件发生率高等[7-9]。针对心血管内科疾病存在的风险,要求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有效评估患者的护理风险,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包括与患者有效沟通、加强心理辅导、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等,促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对护理效果与护理质量的提高也具有积极影响[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3.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88%;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0%,说明护理风险评估与预防式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高于常规护理,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3]。
总而言之,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评估与预防式管理,可减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患者及早康复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