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 寻找 引导
2018-12-27◇吴琦
◇吴 琦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对阅读速度提出了要求。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小学高年级开展课外阅读存在的误区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然而,当前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老师、家长、学生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困惑,主要表现在:
1.无心读书
在一次习作课上,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写他们的兴趣爱好,全班40个孩子,超过20个描述他们课后最大的乐趣是玩“王者荣耀”,和小伙伴一起“组队打怪”,剩下的学生也很少有提及与学习有关的兴趣。通过调查发现全校136个学生,84个留守儿童,他们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上懒散,缺乏监督,对学习和阅读缺乏积极性和兴趣。
2.无书可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小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不是特别重视,对于给孩子买课外书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家长认为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书、多买课外书属于学校的乱收费现象,孩子没有充足的课外书籍可供阅读。学校里的图书,因为缺少人员管理,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
3.读书无法
孩子们在读书时,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去读,在读的过程中也是囫囵吞枣,看过即了事,没有留下任何的笔记。读书贵有章法,如若读书不得其法,读书不少却收效甚微;而读书得章法,读书不多却事半功倍。胡适曾在《为什么读书》中直言:“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胡适所说是要我们将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而我们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书籍就要有选择性地去阅读。
二、小学高年级开展课外阅读的实施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呢?
1.创设情境,唤醒阅读兴趣
创设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其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如《詹天佑》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京张铁路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之后,教师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到1909年8月铁路竣工的通车庆典上,并出示报纸征集路名启事,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参加设计路名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最好的路名。教师创设情境,用给铁路取名这一新奇而巧妙的办法,开启学生的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的心理指向,把文本作为首要对象,激起他们亲近文本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在与文本广泛、有深度的对话中品读语言、感悟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悬而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好奇心理,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学中教师适时设置悬念,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寻找可读书籍
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主动寻找可读书籍。如《三打白骨精》教学中,教师提出:“课文文本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与原著存在哪些不同之处呢?”由此引发矛盾,激起学生阅读原著《西游记》的兴趣。教材中类似的文本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矛盾的激发,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主动去寻找可读文本。而此类书籍与教学文本存在直接联系,侧面打消了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顾虑和排斥心理。
3.加强引导,做到有法可依
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介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性。教师必须从中提取一些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引导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科学有效的快乐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学会做批注,写读书笔记,摘抄、写读后感,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有法可依,继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三、结语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对于孩子而言,即使成绩平平,但有良好的习惯,将来也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让我们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乐为的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