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破解“低效”课堂的金钥匙

2018-12-27周建国

小学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一致性命题课程标准

◇周建国

课改走过了十个年头,随着课改不断向纵深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的课堂教学仍存在,课堂效率问题也因此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总结相关观点主要有:低效课堂是课程标准未能在课堂中有效落实;低效课堂是教师的评价方法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低效课堂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不清晰。我同意这样的一些观点,但又同时认为,这样的分析并未抓住“低效”课堂的本质,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些现象层面的分析,我们课堂“低效”的问题仍将得不到最根本的解决。本文试从“低效”课堂产生的原理层面进行分析,并尝试提供解决的途径。

从2011年新课程改革开始,我们开始对课程有了一些理解,我们也渐渐地对课程的运作有了明晰。就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我们所理解的课程运作主要是从“课程标准”开始的,中间经历了“教材”“学期课程纲要(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课时计划”“课堂教学”“纸笔测验”等一些过程。

如图1所示:我们不难发现,在课程运作的过程中其不同层级的人员应该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我们一线教师只是其中的一员。如果我们将课程专家编制的课程标准称之为“标准”,我们一线教师组织开展的活动称之为“教学”,命题专家进行的测验等评价称之为“评价”,那么,依我们的观察与分析,其间就可能存在着标准与教学的不一致、标准与评价的不一致、教学与评价的不一致,而这些不一致是造成我们课堂教学低效的本质原因。

标准与教学的不一致。就是说作为一线的教师未能正确分解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真正落实标准有关要求,如果是这样,那么“低效”课堂必然存在。标准与评价的“不一致”。意思是作为质量检测的命题人员如果未能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命题,而将命题偏离课标,出一些难题或偏题,那么“低效”课堂则必然被逼存在。教学与评价的“不一致”。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课程标准已然存在,而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责任人——教师,如果与负责质量检测的命题专家在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中出现分歧,那么,测试的结果就会出现偏差,这种“低效”课堂的结果也必然会出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一致”是造成或被逼我们课堂“低效”的本质原因。而我们教师之所以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罪人”,原因是我们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学生的学业水平是课程实施结果的反映。

“不一致”是造成或被逼我们教学“低效”的本质原因。既然找到了原因,那么,解决“低效”课堂的方法当然也就有了,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追求“教—学—评一致性”。何为“教—学—评一致性”?

从课程角度而言,“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标准(目标)”“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视课程专家编制的课程标准为“标准”,那么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应该从“课程标准”解读出发,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学期计划)”“单元/课时计划”,最后通过课堂教学组织落实。我们的命题专家则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命题,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从课堂角度而言,“教—学—评一致性”就应该是这一节课的“目标”“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并围绕“目标”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推进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

整合“课程角度”的理解与“课堂角度”的理解,我们将“教—学—评一致性”用图示2来表示。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学习目标设计应该从课程标准出发,我们的课堂(课后)评价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课程标准的分解与实施。

“教—学—评一致性”是破解“低效”课堂的主要途径。但从图1中我们也知道,整个课程的运作其间涉及的人员较多,要真正让这些人共同研讨,形成共识,现实中存在着许多的不可能。那么,“教—学—评一致性”是不是就这样成了一句口号呢?经过我们的研究与实践,事实上“教—学—评一致性”还是可以实现的。

学会一致性的思考。一致性的思考包括四层意思:一是教师要像课程专家一样来思考,从而深刻领会与理解“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课程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二是教师要像教材专家一样来思考,从而深刻领会与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的整体结构”“教材的目标与内容”等。三是教师要真的像教学专家一样来思考,从而做到正确定位课时“教学目标”“评价任务”“教学设计”。四是教师要像命题专家一样来思考,从而全面了解“测验手段”“测验内容”“测验方法”等。

学会课程标准分解。分解课程标准不同于课程标准解读,主要是将抽象物(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变成具体物(学习目标)。是将应然(教育理想、学校愿景、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等)变为实然(教学实践活动),即“基于标准的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包括分解水平(或学段)目标,开发评价方案,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教师教学指导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可以从中得到“学期课程纲要”“单元/课时计划”等,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课程标准分解实际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其间有“比较”“产生想法”“最终决定”三个过程。

学会制订教学目标。学会制订教学目标一是点明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从图2中来看,教学目标是灵魂,是评价设计的依据,是组织教学的依据。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检测,教学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制订教学目标二是指会正确叙写教学目标,不是将三维目标写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类目标,而应该是兼顾“三维”,“可评”“可测”的目标。应该是由“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可评、可测)”“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组成的“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应该是破解“低效”课堂的一把金钥匙。

猜你喜欢

一致性命题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