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 激发创新
2018-12-27石春林
◇石春林
语文的存在,凝结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代表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意义,是我们必须要学习与传承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阅读是吸取前人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我们感知社会情感的重要方式,是我们认识社会的眼睛。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小学生增加阅历,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发展,增强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小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了语文的魅力,认识了世界,了解了各地的风景,感知了不曾经历过的人生,等。在小学语文中,阅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该实行阅读教学,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理解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培养浓厚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吸引他们目光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有趣的阅读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情境的创设需要依靠内容的填充,也要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点、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自己的导语,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例如,教师在进行《日月潭》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对日月潭的认识,日月潭是什么形状的?它在不同的天气中,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景?通过问题,让学生参加到课堂的讨论中,不仅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还能够营造出一种“日月潭”的情境,激起学生想要阅读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课文,使学生有目的阅读。但是也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等。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月潭”的景色、人文情怀等信息,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创建课内外意趣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是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项目,教师创建课内外的意趣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阅读竞赛、阅读手记展示、课本短剧等,都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在一个活动中,有教师,有学生,当大家一起进行时,能够在此过程中,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学生更信任教师,从而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演绎”的活动,首先让学生们进行名著阅读,进行选择,然后再挑选著名的句子进行背诵,最后根据这篇名著,进行角色片段演绎,在此活动中,教师应该始终与学生同行,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改编短剧等。再比如,教师也可以组织作文比赛,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不曾有的感情,领略不曾看过的风景,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活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阅读,还能够提升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熏陶学科素养,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课内外意趣活动的实施,拓展了课堂教学,反哺了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了内涵,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三、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
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创造知识。真正的阅读在于人与书之间的“互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与教师进行探讨,增强自身的理解能力。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反馈给书一些感想,即读后感。学生想要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单凭教材阅读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记录阅读知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呢?发现问题是知识出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探究问题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解决问题是掌握知识的最终目标。
例如,教师在《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时,学生们可能会产生疑问:“小男孩明明很想要那台玩具车,为什么既不要妈妈买,也不要阿姨送给他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进行积极地讨论,然后通过自己的引导,将学生带领到正确的思考范围内,帮助学生找出最后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对于文章的兴趣,还能够促进小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敢于提问的性格,在阅读中迸发出创造性的想法,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教师应该重视对他们的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小学生扩展学习途径,体验语文情感表达。教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