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寓言教学实践

2018-12-27胡怀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寓言自然段核心

胡怀珠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是核心素养形成的最常态的空间,以“核心素养”理念指导的课堂,值得我们实践和探索。

如果说课标更注重以“学科研究”的方式提出,那么“核心素养”便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上的变革。从“眼中有人”到“终身发展”,对“教”与“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寓言类的课文在教材中并不鲜见,就以《鹬蚌相争》一文为例,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收录,但因年级不同、目标不同,编录的文字稿也不同。虽然文本不同,但基于相同的“核心素养”,同样都要求“人在课中央”。这里“人”不只有文本的作者、编者、执教者,更有课堂的主人——学生,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回到学生身上。

一、目标定位:立足学生,指向“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用核心素养的理论来解释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根据这样的目标定位,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也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

寓言通过一个故事来阐述或说明一个道理(教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具有文学与艺术的双重性,既可以从深刻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教材中的寓言类课文以短小有趣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尝试以更开放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例如,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有以下几个片段: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有趣的童话故事还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样的故事就叫寓言。(师板书“寓”字,边写边说)和“家”一样,都有宝盖头,所以这个“寓”也是公寓、寓所的“寓”,寓言这个小房子里住着一个故事,还藏着一个道理。(板书:寓言)

3.(师指导写“弱”)写好“弱”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左右两个部分一样,但是身材一样吗?(引导学生说“左收右放”)“在二年级我们曾学过“朋”“竹”“斑”,书写时要做到左收右放。(指导写字,师范写。)左收小肚子,不能挺出去,右边个子稍高一点,小肚子鼓出去。(生书空,描、仿、临各一个,点评后再写一个。指导学生说说在方格中写字要注意什么。抄写词语“毫不示弱”。)

《鹬蚌相争》一课中的生字并不多,其中“弱”字是“四会”要求的字。对“弱”字的音形义教学,教师应先对学情进行一个了解。学生在二年级的单元练习中对于左右两边一样的字的写法已经学习过了,那么在指导“弱”字的写法时,是要有一个学习迁移过程的,即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只教学生还不会、还不懂的。对“弱”字字义的理解,教师通过扩词引导学生理解“弱”在这里是“软弱”的意思,“毫不示弱”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对于“争”“鹬”“蚌”“疲”“寓”等字的写法和“夹住”的读音,以及“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筋疲力尽”“喜笑颜开”等成语的理解都是基于学生学情和文本表达而进行的教学,既贴近语境,立足学生,抓住了字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读中感悟:立足“个性”,指向“人文底蕴”

“教学生学”最重要的是“教”,是教会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习惯,将来可以自己选择甚至创造学习方法。阅读教学中最难得的就是学生能读出个性,读出感悟,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就怕学生不会读,不会有个性地读,拖腔拉调地齐读、拿腔作调地个别读,都是毫无个性的读书腔。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呢?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读出意蕴、读出画面感。

在设计《鹬蚌相争》第二板块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一文三读”的:

第二板块:读课文。

1.初读文,概括大意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由读书。

①初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争?是怎样争的?结果如何?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依次按自然段读课文。

(第1自然段读好儿化音,读准“啄”“夹住”。)

(3)鹬蚌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如何呢?谁来简单地说一说?(相机板书:啄、夹、互不相让。)

2.精读文,体会感情

(1)知起因,入情境。

①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是写鹬蚌为什么相争的?(第一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并说说这里是通过什么进行描写的?(动作)

②现在就请两位同学把这一自然段表演出来。要把这段表演好,有什么窍门吗?(抓住动作描写再现当时情境)先练习练习再上来演。

③指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学生读白。

④学生评价。

⑤刚才有同学通过表演把当时的误打误撞等情境再现了出来,谁能把当时紧张的情形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呢?(指导朗读)

(2)议过程,读出情。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它们相争呢?它们又是如何相争的?这两自然段又是通过什么进行描写的呢?(语言、对话)同桌一个演鹬,一个演蚌,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和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态,试一试。

②指名学生练习,教师读提示语。

一部分学生读鹬说的话,一部分学生读蚌的话。采访鹬:鹬啊鹬,河蚌这么厉害,你害怕吗?你们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威胁)我们全班的鹬威胁一下。(生齐读)

采访蚌:鹬这样威胁你,你害怕吗?你们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呢?(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我们全班的河蚌一起来回应一下威胁你们的鹬。(生齐读)

③出示“毫不示弱”,“弱”还可以组什么词啊?怎么理解这个词?

3.再读文,理解文意

(1)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对方的话稍微改动一下就是有力的回击)师生、生生练习对话。这就叫针锋相对,男女生分角色再练习朗读。

(2)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这句话承上启下,可以称之为过渡句。(生齐读)

(3)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指名说:“一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可它们都不愿意退让”;“三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还是不愿意退让”;“八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仍然不愿意退让”这就叫——“相持”,这就叫——“筋疲力尽”。

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学会朗读的,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大谈朗读技巧,一个情境的再现,一个角色的投入,都能使学生很快地表现出朗读的个性和特点,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没有了所谓的“读书腔”。这里的语境渲染,教师的言语引导把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激活并提取出来,学生不仅读出了味道,还读懂了文本。对于“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等词语,学生都是这样读懂的,人文底蕴也是这样在学生身上丰润起来的。对于文本第1自然段中“相争”的原因,教师可以抓住动词让学生演一演。而对于“相争”的过程,则是紧扣“对话语言”,不断以表情朗读、分角色对读等各种读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提升学生的言语素养。读的形式不同,达成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却同样内化成学生独特的核心素养。

三、语用教学:立足“训练”,指向“方式变革”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能力更广。语用教学是语文工具性的一种很好体现,课标也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语用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与语用教学相比,阅读教学重“悟”,语用教学重“用”,“悟”更具主体性,相对模糊,“用”更具客观性,相对清晰。寓言故事中的对话往往是极丰富的“语用点”,用词、句式、逻辑都值得品味,在反复比较、品读、演绎中,学生能发现其妙处,实现语言的内化与迁移。因此,朗读感悟的训练其实就是一种语用教学形式。特别是在第二板块的阅读训练中,在对“鹬”和“蚌”争吵的语言特点的体悟上花了一些时间,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还适时设计了游戏环节,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运用语言,变“教”为“学”,变“读”为“用”。训练方式变革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也提高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收获了独特的阅读情感体验。再如:

第三板块:讲故事,学应用。

1.你瞧,道理谁都懂,但做起来就有人不清楚了,历史上还真有这样一件事:战国时期,赵王想攻打燕国,燕王派说客苏代去说服赵王,请他不要攻打燕国。苏代会怎么说呢?赵王又会怎么做呢?(指名讲故事)

2.根据板书的提示,咱们也来做一回苏代讲讲这个故事。(生先练习,师指名复述后点评,加上动作、表情就更生动了。)赵王听了你的劝说,果然不去打仗,在这个故事里,谁是鹬,谁是蚌,谁是渔翁啊?

小结:就是这样一个小故事竟平息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啊!

3.其实我们刚刚讲的这个故事就来自于《战国策》,你们想看看原文吗?

(出示原文,突显中间的故事)对比课文,你们看,原文只用了59个字就把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地记录了下来,咱们的汉语言文字多有意思啊!在你们的导学案上就有这篇文言文,你们有信心读懂它吗?打算怎么读懂它呢?(提示学习方法)

……

这里对文言文的尝试接触和理解运用,对“鹬”“蚌”的个体评价,以及“鹬蚌相争”揭示的道理和《战国策》中苏代运用这个故事平息了一场战争的典故再现,都是在对学生进行的语用训练。

阅读教学与语用教学,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无须矛盾对立。语言文字因其具有“语音感”“语体感”等特点,表现出的精神、情感与思想一点也不少,可以说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绝不意味着排斥语文的人文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寓言教学不能孤立地谈“文本”或“语用”,而需根据其文本特点和学科价值,融通、取舍、转化。纯文本阅读,或者纯语用教学,都偏离了当下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寓言类文本,最大的特点是故事中蕴含着道理,道理又是在学生的交流或自悟中自然产生的,因此,故事的语言表达在训练中也渐渐明晰。这个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在这样的寓言故事教学实践中,立足“生本”,立足“个性”,立足“训练”,学生学会了学习,提升了文化底蕴,提高了语用能力。在真实的语言理解与运用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猜你喜欢

寓言自然段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秋天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美丽的秋天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