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8-12-26王慧
王慧
摘 要: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的专著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应注重并发挥好情境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情绪,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等。Webquest探究模式提出,创设情境的目的包括两方面: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创设情境实质类似于构建“脚手架”(或称“认知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最合适的情境,以引导学生从这里开始进行探究活动。为此,如何灵活有效地创设并利用好探究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情境创设
有效的探究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服务于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并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发散迁移。这里,我们以适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探究情境为例阐明:
一、引入生活趣味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国外的一些名人轶事、古谈趣闻则能完美地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例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可创设如下情境:
案例1: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图略),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
问题3: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n。
问题4:如数列{an}是等差数列,如何求a1+a2+…+an?
通过四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二、从身边实物入手,创设体验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数学“实验”,这样的教学效果要远远优于教师的单纯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中,可利用学生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让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
案例2: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这个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样的探究完全是学生的探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主动地加入到问题的发现探索之中,符合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类似的方法在其他章节也可引申,比如《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节利用折纸游戏导入。
三、创设“数学史、数学典故”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以数学史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给学生讲述阿凡提和国王下棋的历史故事。
案例3:下棋前,阿凡提说如果我赢了,就赏给我第一个格子放一个麦粒,第二个格子放2个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个麦粒,第四个格子放8个麦粒,依此类推……国王一笑,根本不放在眼里,但最后的结果呢,国王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麦粒来,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情境入手,步步深入,自然的展开本節课的教学。
四、用类比猜想创设学习情境
类比、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重要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会对知识的联系产生类比联想,并提出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二倍角公式一节,我们可以类比正弦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推导,探索余弦函数的二倍角公式。
案例4:若令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中β=α,我们可以得到:sin2α=sinαcosα+cosαsinα=2sinαcosα,类似地,请利用公式sin2α+cos2β=1和cos(α+β)=cosαcosβ-singαsinβ推导余弦的二倍角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创设一种学生主动去经历的活动,激发探索热情,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这种自主发现式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也培养了数学探究能力。
五、问题驱动,创设反馈式自主学习情境
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
案例5: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这节,公式较多,对学生而言死记硬背显然行不通,而老师的大篇幅讲授又会显得枯燥无味,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出每一个公式的探索式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之后组长代表发言。
设置疑问,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
在教学活动中,还会有很多其他的探究情境可以创设,不必拘泥于此。作为一线教师要认真仔细第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把握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充分了解学情,确定教学学法,不拘一格、大胆地实践各种教学探究情境策略,从而使探究思维贯彻教学活动的始终,促进师生、生生的良好互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完成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