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2018-12-26孙丽妍
孙丽妍
摘 要:小学语文大纲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成了教师们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语文教学
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朗读现状低效忧人。预习时,不屑朗读,钟情默读;早读时,唱读齐读,一字一顿;课堂上,无情朗读,令人蹙额;阅读中,“静心潜读”,一律默读。凡此种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朗读要注重贴近生活
当前的教学创新改革提倡“情境教学”。于是,我大胆尝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朗读教学上来。如果要让学生从单一的课文内容中比较到位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再运用相对应的感情读出来,这很难。于是,我大胆地创设一个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把握课文的感情,再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做到了。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语言亲切感人。但学生不能很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于是,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回忆平时自己与尊敬的长辈、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分别时的对话”的情境,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思维就能很快地飞到那种情景中,这时候就可以很顺利的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了: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读;对小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关切的情感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亲切的情感读;学生就自然而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了。学生的感情融入了课文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示范指导,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朗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较低,但语言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让学生反复听教师朗读,或播放带有配乐的录音,教师再给予指导,让学生注意掌握读音的标准、区分重音、轻音和需要停顿的地方,以此激发小学生模仿的兴趣,使小学生主动进行模仿朗读。
另外,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他们往往知道要读出感情,而且知道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但是,他们对应该怎样才能读出这样的感情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小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用意,另一方面,要对小学生进行朗读技巧上的指导,使他们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养成自主朗读的习惯。
三、努力“引人情境”
“引人情境”是朗读指导的基础和关键,教师能否成功引生入境,是指导朗读成功的前提。引入情境的方法有:
1.以描述人境。如《鸟的天堂》一文最后一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充满感情的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高度赞美之情,可到学生嘴里味道往往就变淡了。这时我们可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来唤起儿童的想象:“如果我们也来到鸟的天堂,满耳都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看到茂密的树林中成群的鸟儿快乐生活的情景,这时我们也一定会说——”(学生接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面对初步“人境”的学生,教师要继续引导:“啊字表现了强烈的赞美之情,‘的确二字得加以强调。让我们面对‘鸟的天堂再读一遍!”
2.以音像人境。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基本理解内容以后。用多媒体放出漓江美景并加上适当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在幽雅轻快的配乐声中朗读课文。学生虽未去过桂林,但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3.以绘图入境。教材中一些古诗如《送盂浩然之广陵》,我们在扫除字词障碍,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可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诗画成图画。学生经过认真揣摩构思,进人“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现的境界中,定能较为准确地朗读出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四、激发学少的朗读兴趣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讀,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多样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想读、愿读、乐读、会读。让平淡无奇的文字,通过富含感情的语言表达出来,传播出去,使不够活泛的文字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绚丽画面,让语文课堂因为生动、富有情感的朗读变得更加丰富动感,意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