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12-26吴春锋

金融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信贷金融服务实体

吴春锋

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问题

(一)经营理念发生偏差。一些金融机构怕担责任、怕担风险,错误地认为信贷支持制造业、三农产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生产经营是低效率、高风险的,过分依赖政府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使得法人实体和自然人实体信贷客户逐年下降,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新业态研究不够,在战略性领域未能有效突破,信贷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实体经济信贷业务存在严重“空心化”问题。

(二)信贷投向存在偏失。近年来,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但由于对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缺乏有效监督,加之受信贷规模限制受限,一些商業银行机构往往急功近利,更加青睐于政府平台、房地产等贷款项目,而对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微实体企业特别是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等贷款投放十分苛刻,无法完全适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使得实体经济受益于金融支持的范围与力度大大弱化。

(三)产品创新产生缺位。一部分商业银行机构未能充分考虑市场和客户需求,信贷新产品推出少且产品准入门槛高,尤其是电子商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科技环保等新型行业在客户准入、资产评估、抵押担保、信贷流程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创新。同时,一些商业银行机构信贷产品研发缺乏对基层需求的实际调查,所研发产品往往与基层行需求不相符合,加上一些商业银行机构在推出信贷创新产品过程中往往一味强调风险控制和效益追求,却忽视了客户和市场实际需求,致使一些创新产品“水土不服”而无法得到有效推广运用。

(四)银政银企缺乏了解。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当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行业、产业和企业以及所需金融服务重点、难点、热点等事项了解不全不实,对拟支持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运营、经济效益等情况掌握不充分,使得银政、银企信息不相对称。同时,地方政府融资促进机制建设较为滞后,社会金融生态环境不佳,部分实体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信用机制缺失、抵押担保难以落实,导致银行在贷款投放上畏手畏脚,当企业需要贷款时往往不敢或不愿给予及时支持。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对策

(一)树立金融回归本源理念。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必将释放新的高质量经济红利,催生新的市场、新的客户、新的项目,由此带来新的金融需求。有鉴于此,商业银行机构要始终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和宗旨,全面把握好当地重大项目、“十三五”规划发展重点等战略机遇,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牢牢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把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现代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休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服务、高技术产业及新技术、电子商务等优质新兴产业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积极提供差异化,综合性、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有效投放力度,加快信贷结构优化步伐,尽快改变“脱实向虚”状况。

(二)上下联动推进信贷创新。一是加强组织创新,着力优化信贷运作组织体系,对信贷业务实施组织再造、流程再造和制度再造,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简化信贷业务流程,全面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减少无效劳动和低效劳动。二是建立健全创新内生力机制,适当给予基层银行创新权限,激励一线员工主动参与包括信贷业务在内的各类金融产品创新活动,以此配合上级行开发出更加适应基层银行所处经济特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三是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新战略和当地行业特征以及市场特点,科学确立金融支持各经济领域的自我定位、产品要素和准入要求,在合规和控险前提下以特色化和个性化金融需求为切入点,积极创新更加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及时为包括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自主科技创新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内的各类实体经济提供常规贷款、并购融资、股票质押、供应链融资以及动产质押、无形资产抵质押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并对优质、诚信企业推行循环续贷模式,优先满足符合市场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且资信状况良好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全力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三)瞄准重点加大信贷投放。一是建立健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相互协作配合的信贷投入机制和银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着力保障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贷款需求,切实发挥信贷支农、信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政策导向作用,尽快提高“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扶贫等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大力支持“大新特”三农业务发展,围绕“大”字抢抓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生态宜居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等机遇,着力支持市场化运作、具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涉农重大项目,择优支持县域骨干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围绕“新”字加强对“四类农业”的摸排,着力支持县域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各类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贷款的批量发放;围绕“特”字深入挖掘旅游产业链金融需求,积极推动商户收单、批量发卡、消费信贷等零售业务发展。同时,大力推广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积极与政府共建推广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同步推进“村务卡”项目。三是积极支持新经济新动能,分行业、分领域定期研究发布现代物流、现代医药、旅游休闲、高端制造业等产行业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服务活动,下大力气支持新经济领域中发展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服务、高技术产业及新技术、电子商务等四类客户,积极助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力争成为一批“独角兽”企业的合作银行。

(四)深化银政银企合作关系。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重大项目信息,明确项目营销负责人,定期跟踪项目进展,高效对接支持新经济新动能,着力挖掘综合业务合作机会。二是地方政府应通过定期牵头召开银政企信息项目交流会、银企座谈会、金融产品对接会等形式,积极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为政府部门发布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实体企业发布融资需求、金融机构推介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等提供得力载体,以此增进银政企三方相互沟通了解,既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银政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又能够减少金融机构拓展新客户产生的潜在成本。三是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地方政府要积极运用财政手段,通过增加担保机构、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再担保体系等举措,不断扩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担保范围与担保能力,对于银行信贷资金损失一经确认即按照比例给予补偿,这样在有效分散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也能够切实增强实体企业融资能力。

猜你喜欢

信贷金融服务实体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实体钱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重振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