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离乡不离党,党员流动不流失
2018-12-26李茜
李茜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就业走向发生根本变化,不再一辈子默守一座城市、一个职业、一个岗位。地域间、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和由此带来的党员流动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已演变为一种社会常态,一种发展趋势,社会影响不容小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流动党员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生活环境、思维方式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进而给流动党员管理带来新难题,新挑战,而在实际工作中,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难点。
关键词流动党员 日常管理
一、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动党员外出流向难掌握。流出党员中,由于脱离属地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党的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散漫、精神不振等问题,一些党员计划外出前没有事先向党组织报告,长期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回来后也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电话不接,短信不回,微信无人应答,成了“挂名党员”和自由党员。
二是流动党员日常管理难落实。党员外出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工作地点且居无定所,致使属地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有的流动党员在外务工不会主动透露党员身份,造成了“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注人地党组织管不了”的局面,属地党组织难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三是流动党员组织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属地党支部的活动,一年到头只有红白喜事或者春节回乡;另一方面,大部分流出党员不能参加流入地的组织生活,导致两边组织生活都不参加。
四是流动党员党费难收缴。首先,流动党员的缴费时间不确定,调查发现,近60%的流动党员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极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其次,缴费基数难以把握,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一般工作岗位更换比较频繁,收入不稳定,一般情况只能按流动党员自己申报收入的比例收缴党费,使流动党员缴纳党费缺乏规范和必要的监督。
五是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流动党员党员没有办理转接关系,就不能以正式党员身份参加流入地党支部的组织活动;但属地党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和民主评议党员,又会因为流动党员工作忙、路途远,而无法参加。一部分流动党员甚至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对原单位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单位集体、行业发展、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
二、流动党员管理解决措施
新版《党章》明确规定“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如果没有覆盖到位,其他90%的党员工作抓得再好,基层党建也达不到“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目标。因此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提升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凝聚党员合力,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全国层面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中,可以建立全国一体,上下联动的党员信息库。日常管理中,可以为党员办理网上转接组织关系、缴纳党费、在线学习交流等。一方面可以为查找流动党员、了解掌握流动去向提供便捷;另一方面也为各级党委了解掌握党支部、党小组的运行和党员动态管理提供依据。
二是修订党员教育管理有关规定。建议进一步明确党员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权利行使问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列出具体规定,比如党员可以就近就便在一方基层党组织参加日常性组织生活。
三是设计实施多种优化管理方式,主动适应流动党员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1、公示党群部、党支部负责具体管理工作的同志姓名、联系方式公示给流动党员,方便随时随地进行联系。2、属地党组织定期通过电话、微信、QQ等进行联系,借助网媒语音功能、视频和图片等功能,定期更新支部活动内容;提醒流出党员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同时由联络人将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反映给支部,记录在流动党员联系记录薄。
四是实行党员外出报告登记制度。规定党员外出必须向所在支部报告,属地党支部基本掌握外出原因、地点、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帐,实现对流动党员的跟蹤动态管理。
五是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和爱护,每逢七一、春节等节日、流动党员入党宣誓日、流动党员生日等,以属地党组织的名义向每名流动党员邮寄或发送慰问信和生日祝福,介绍单位发展情况,传递组织关怀,送去祝福,使每名流动党员都能感受到党的关怀,努力做到“流动不离党,人散心不散”。
党员流动以后,就由原来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流动党员是人才不是“盲流”,是资源不是“包袱”。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管理思路,树立动态管理新观念,努力探索新手段和新方法,做到不管身处何地,流动党员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保证思想行为与党组织要求不脱节,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