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国立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创建
——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等图书馆藏书章为例

2018-12-26张华春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河北邯郸056038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借书北平

张华春(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 河北邯郸 056038)

张靓涵(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 河北邯郸 056038)

当前高校图书馆已逐渐把民国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怎样在保护和利用民国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源的内涵价值,拓展资源的利用空间,实现民国文献较高的利用价值已经提上日程,而建设高校图书馆民国特色文献资源库,并与数字时代接轨,不失为民国文献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笔者在图书馆整理图书时,经常会发现在旧版本书中有多种多样的藏书章,其中有民国时的藏书章,颜色均为淡紫色或本色(钢印章),形状有椭圆形、圆形和长方形。建国以后,藏书章便起了变化。其中又分两段,建国初期,其颜色仍以淡紫色与蓝色为主,“文革”时期及以后的藏书章,颜色变成了红色,形状以圆形、中间五角星为主,兼有长方形与正方形。通过从CNKI查证得知,民国时期的图书馆藏书章有关研究很少。经过笔者大量查证及整理,现对这一时期的高校图书馆藏书印章及借书卡进行探究,以其挖掘出有代表特色的资源,拓展新的思路方向,创建以民国高校图书馆藏书章特色资源库、建立藏书章资源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使读者从网络就能看到百年前的藏书章,从小小的藏书章上展现当时民国国立图书馆的风范。

1 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源

首先,介绍一下民国时期的藏书,大致可分成三种:一是清代及清以前遗留下的线装书;二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中文图书;三是国内出版及进口的外文图书。在集中收藏图书资料方面又分为:官办图书馆、公办校图书馆、民办校图书馆和私人收藏等。民国时期图书馆虽受西方文化教育影响发展很快,但经费不足、管理落后始终是困扰着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环节。当时政府用于教育的经费极少,用于社会教育者甚微,而社会教育中用于图书费用者则更微乎其微。

大学图书馆较之公共图书馆经费稍为宽裕一些,1931年教育部视察北平各校后,不得不承认“设备非常缺乏,图书馆大半有名无实,经费方面,薪金往往占预算十分之八以上,而设备费则在十分之一以下”。北京大学每年图书馆经费7.5万元,除工资外,其余图书设备行政费用仅有1.5万元,1933年交通大学图书馆年购书费为2.4万元,同济大学只有1.6万元,由此可见一斑[1]!根据北京图书馆编定的《民国时期总书目》(该书是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的馆藏为主要依据,收录了1911至1949年10月国内出版的中文图书),该书目共包括18类20个分册,总计收录124,040种,基本反映了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全貌。至于民国时期国外进口的外文书刊有多少,始终未有一个可靠的数字。民国国立大学图书馆总共藏书量也没有具体数字,也有待查证。

2 民国时期藏书章和藏书卡袋

笔者所翻阅馆藏的文献资源,往往都盖有馆藏书章,其中有很多民国时期原版英文图书,装帧精良,印刷精美且基本都是精装本。从图书显示出民国时期西方活铅字印刷和石印技术已输入中国,给近代中国书籍设计带来一系列改变,也对中国现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乃至知识传递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西方图书馆管理章程及馆藏章的制定和使用,其中就包括:钢印藏书章。民国时期的藏书章大气、独特、秀美,同时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面就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河南大学为例,简单叙述一下。

2.1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

在查看《中国地学论文索引》一书时发现内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章,该图章本色钢印章,直径4cm,内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外圆刻:“PEIPING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钢印清晰漂亮,力透纸背,是不可多得的好章(见图1)。该书分上下两册,由国立北平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联合出版,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初版,编辑者为王庸、茅乃文。定价报纸本一元,洋宣纸本一元六角,由北平大北印书局印刷。主要记录:本索引所收录自清光绪二十八年起至民国二十二年六月止各类杂志,并详细按各论文性质分类编辑,以便读者查阅,编录论文内容不限于纯粹地理学也包括自然状态和人文及政治经济等。并且在书的下册后尾几页印有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广告等(见图2)。

据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始建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后经多次大学演变于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2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后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图1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章

图2 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广告

钢印章应该是舶来品,是英国人发明,什么时间传入我国有待考证。《中国地学论文索引》是民国二十三年四月初版,1933年何日章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何日章在执掌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期间,制定了一系列图书馆规章制度,并以身作则强力实施,使得该馆一改他上任之前“馆务之管理,不甚严格”的不利局面,变得管理严格、运营有序、发展良好。1932年前,该馆采购图书为1804册,何日章就职后,该馆的书刊采购数量逐年增加。截至1936年11月,馆藏的中外文图书已从1931年的76000余册增加到118767册。中外文杂志由原来的138种,补购中外文杂志53种、405册,并收到中文赠阅杂志约240种。截至1936年11月,该馆共有759种中外文报刊可供借阅流通[2]。《中国地学论文索引》一书应该是这个时期购进,并由此推断该藏书章应该是在何日章审阅下刻制。至于它用什么材质、现图章流向,也有待查证。

在该书尾页贴有借书卡袋,可惜没有留下任何信息。经查证何日章在任馆长时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原规定学生借书期限由两星期改为学生可以续借图书两次。同时也提高了对违规者的惩处力度,规定逾期未还又未声明续借者会被处以罚款乃至停止注册。该馆采用卡片制,每本图书至少有著者、书名与分类三种卡片,方便读者查阅相关文献。

2.2 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

在《HYDRAULIK》书中第二、三页清晰印有:“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淡蓝色,园齿轮形印章,图章Φ3.5cm(见图3)。从图章布局来看,紧凑而不乱,中英文一分为二,章面整洁洋气,透着时代风格。《HYDRAULIK》一书为德文版,是1930年菲利普·福希海默著,精装版。主要讲述液压技术。据查,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书章由“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图书教具股”章演变过来,由原朱文椭圆印变成圆形章。国立武汉大学是1928年由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成立,下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校长。建校初期,图书馆工作濒临绝境,书刊资料极为缺乏,“图书仅百数十种,且大抵不适用”图书馆,“可谓几空无物”。馆长由文华大学教授胡庆生兼任,经过整理当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校务会议通过图书委员会简章,对该委员会的职责以及委员长、委员的组成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且校务会议还通过了图书馆规程。1929年由本校预科主任梁明致代理馆长。经费也有了着落,学校“年定预算六万元为购置图书之经费”。藏书量1930年达到七万两千余册,其中中文图书五万三千余册,西文书一万七千余册,日文书约两千册,另有各种期刊两百九十四种。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藏书已有十四万两千余册,中外文期刊六百六十五种,近八千册合订本[3]。在《HYDRAULIK》书尾页贴有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借书卡袋,印有借书规则:一、开放时间除星期日外每日上午八时至十二时下午一时至五时。二、特别图书及参考书如百科全书及各类辞典中西杂志等概不借出。三、借书人须填写借书券便能取书。四、借阅时间以四星期为限期满得持书至馆声明续借但本馆遇有需要时得随时索回。五、借阅图书不得圈点批评折角污损。六、借阅图书如有损坏应按照该书现价格赔偿未缴清者本馆得暂时停止其借书出馆之权利。

在借书卡上没有借书人的姓名和日期,在另一页印有借书时间:38.6.8,38.8.24,1952年1月12日和1954年3月1日(见图4)。从该书出版日期1930年可知,它应该是1931年由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购进,时任馆长为梁明致先生。

图3 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书章

图4 武汉大学借书卡袋

图5 河南大学借书卡袋

2.3 国立河南大学图书馆

在 翻 开《KENT´S MEDHANICAL ENGINEERS´HANDBOOK Power》第1页首先引入眼前的是国立河南大学图书馆藏书袋和借书卡,该袋是用牛皮纸制作,上印:国立河南大学图书馆,繁体字。下印:NATIONAL HONAN UNIVERSITY LIBRARY KAIFENG HONAN,旁边写有图书编号:11793和查阅号621.02 。借书卡是用粗糙草纸制作,淡红色,上面印有英文书名和图书编号,可惜没有借书人姓名和日期(见图5)。在第3页发现一枚河南大学图书馆无色钢印章,该印章为椭圆形,Φ4.5*2.5,清晰可见(见图6)。在“河南大学图书馆藏书章”前没刻有“国立”二字,民国时期的国办名校都带有“国立”,这是什么原因呢?据查证,河南大学前身为中州大学,1922年由冯玉祥创办。1927年改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1930年9月,河南省第三届议会决议,将“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张仲鲁任校长。抗日战争前全校师生及社会人士曾多次呼吁,把“河南大学”变为“国立河南大学”,因故未能实现。抗日期间河南大部分沦陷,学校多次迁移,物价暴涨,河南大学困苦不堪。幸而王广庆善于经营,学校才勉强维持。1941年国民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刘季洪先生到河南大学视察,学校再次上报材料,申请改为“国立河南大学”。经多方努力,1942年3月14日,通过了将“河南大学”升为“国立河南大学” 的决议。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长蒋中正、教育部长陈立夫联合签发,批复“河南大学”升为“国立河南大学”,并抄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4],于右任题写校名。成为国立河南大学以后,教育部当年拨款五十万元,后又追加十万元,学校财政好转。1944年,教育部综合评估,河南大学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

图6 河南大学藏书章

民国时期国立河南大学学科比较齐全,但结构不太合理。文理基础学科较重,应用学科重视不够。很多国立大学都设有工科专业,如机械、电机、土木、化工,但国立河南大学几乎没有。怎样解决现有问题?张仲鲁校长也因师资力量不足砍掉医学院、土木系,让现有师资改行投身应用学科,引导学生自学,高薪请一些应用学科教授,把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压缩掉。采取的办法是多添置图书、设备,以补不足。《KENT´S MEDHANICAL ENGINEERS´ HANDBOOK Power》英文书可能就是这个时期采购的,粘贴国立河南大学藏书卡袋,笔者认为张仲鲁任校长时期审核定制钢印图章,国立河南大学藏书卡袋应该是成立国立河南大学后粘贴的。

笔者查找到河南大学图书馆钢印章的一则趣闻:抗日期间,河南大学流落在嵩县潭头镇,因当时物资匮乏,资金流转不畅。为了解决学校的日常开支,就把河南大学图书馆钢印章盖在牛皮纸上,制作成一种小额钱票在潭头镇使用。交易完成后,再去学校后勤部兑换大钞。 图书馆钢印章具有制作精美、不好仿制等特点,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占重要位置。

河南大学图书馆1933年藏书达五万册,1935年还成立了校图书委员会,李燕亭为主席,学校每年给图书馆2万元大洋,25%由图书馆支配,其余分配到各学院图书馆采购专业书籍。抗日胜利后,姚从吾任校长,他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将图书馆从教务处独立出来,成立图书委员会,当时图书馆藏书已近八万册。解放初期,河南大学图书馆藏书已达15万册。

3 展示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

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就制定了以大学、中学、小学三级教育为主的学校图书馆体系。虽然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图书馆事业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尽管图书馆规模大小不同,建馆时间长短不一,但还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并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洋为中用,尤其是设计理念由单一汉字变为汉英和印,钢印由此也传入我国。图书装帧方式也有新变化,从线装本改为西式精装。更增加了从单一知识转向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科技的新格局。除遵循政府颁布的通用法令条例外,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特点,又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障图书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如在《HYDRAULIK》一书借书袋上就印制借书规则等,以完善学生的正常借阅。同时藏书章也见证了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变迁。1937年日寇入侵,学校南迁,大学图书馆更是苦不堪言,即使是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还坚持图书管理制度,保存了部分图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更加显示出这枚枚藏书章的弥足珍贵。

创建特色文献资源库,图书馆藏书章是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近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在西方图书馆印章思想影响下,伴随着近代中国图书馆藏书兴起而逐步完善。无论是其发展性,还是使用性,都在我国图书馆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近年来图书馆界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民国图书馆藏书章记载和勾勒了民国期间的历史轨迹,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文献价值,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了高校图书馆馆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建图书馆藏书章资源库,并按类别、年代、渊源等登库造册,实现数字化,使广大读者以便查询,更加深入了解民国图书馆时期的历史沿革。另外有些图书馆不重视旧的图书馆藏书章,有的丢失和损坏等,使它失去原有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传承意义。

通过总结分析近代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图书馆藏书章,对于完善中国近代图书馆的研究,促进当前高校图书馆制度发展,创新思路,使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给予启迪和借鉴。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借书北平
北平的秋
图图借书
借书去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归 去 兮
咏 河 大
借书
故 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