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卡分享:基于微信平台的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2018-12-26焦长红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200237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华东理工大学线下读书

焦长红(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37)

政府和社会一直大力支持和倡导“全民阅读”,为了鼓励民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7年在国务院法制办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中,计划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1]全民阅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重大工程,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的高校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推广作为新兴服务门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读书讲座、阅读研讨、展览、影视鉴赏等内容的阅读推广活动成为图书馆评估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许多高校图书馆成立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组织专业的阅读推广团队策划组织阅读活动。

微信平台因其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强大的管理、推广、统计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微信平台作为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媒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基于微信平台的线上活动竞相开展,同时微信平台还承担着各种线下活动的宣传推广。近年来,基于微信平台的阅读推广研究也逐渐增加,利用中国知网CNKI期刊检索中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微信”和“阅读推广”两个词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出期刊文章共404篇,其中核心期刊67篇,国内最早开始研究“微信阅读推广”的文章出现于2013年,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检索时间:2018年7月17日)。

1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基于微信平台的阅读推广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基于微信平台的阅读推广活动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2014年3月注册,经过四年的发展,已经积累用户近两万人,发布推文近千篇,保持着至少每天一篇的发文量,活跃程度很高。微信公众号是图书馆网站的有力补充,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了解图书馆最新动态,参与图书馆的各项活动。

表1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纯线上阅读推广栏目

微信公众号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几乎所有线下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推广都要借助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也组织了很多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纯线上活动(见表1),其关注量、参与率及影响力都远远大于线下活动。2018年3月,组织了同读一本英文书活动,报名选手选取一段《无声告白》中的文字,配乐朗读中英文录制音频,并写三句话书评,将音频及书评等素材制作微信推广在图书馆公众号发布,通过读者点赞数和专家评委打分进行评奖。通过这种形式来引导选手,多读书读好书,深层次理解图书内容。2018年4月,组织了读西游有奖答题活动,基于《西游记》原著设置问题,选书在线答题。通过这种形式来引导读者抛开影视剧的影响,多读原著。研磨之味书事活动,常年征集读者读书的趣事,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推广。近两年来,微信公众号上的阅读推广栏目也逐渐增多,有些已经成为我馆的品牌活动,定期更新。

2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寒假21天阅读习惯养成”活动介绍

2017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学生社团趁早读书会组织了“21天阅读习惯养成”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本喜欢的书,每天完成一定的阅读,通过在微信活动群打卡,和大家分享喜欢的段落或读书感想,此外还会设置每日话题供读者讨论。活动结束后,读者收获很大,但是由于趁早读书会刚刚起步,人数比较少,活动影响力较小。

2018年2月,基于趁早读书会的活动经验以及学校图书馆以往从事线上及线下阅读推广的实践,图书馆与其合作组织了“寒假21天阅读习惯养成”活动。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活动通知后,10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读者报名参加活动。因人数较多,采用微信群打卡不利于交流讨论以及后期的统计工作,显然,微信群打卡已不能满足需求。

微信小程序小打卡2017年2月上线,其内容涵盖运动健身、阅读、英语学习、课程培训、早起习惯等多种场景,提供强大的打卡管理及数据统计功能,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小打卡不仅仅是线上打卡,它借助微信的好友关系,和微信好友甚至是相同圈子的不认识的人,一起打卡,相互鼓励督促,一同分享,共同进步。此外,小打卡还设置一键分享到朋友圈功能,与非打卡好友分享自己的打卡日志,打卡照片,打卡视频等,使非打卡好友也知道我在因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共同监督我是否能完成打卡任务。

由于小打卡提供的服务和此次活动要求契合度非常高,因此我们决定借助小打卡来完成此次活动,同时保留微信群作为活动的主阵地,用于活动管理及读者的日常交流讨论。打卡内容仍然保留了原有的读书感想、书摘+每日话题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倡深度阅读,活动中鼓励读者写书评,并利用假期时间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合适的书评。为了增加读者参与度,同时减轻馆员的管理负担,在报名读者中征集了7名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组织工作,主要负责回答群里读者疑问,鼓励大家日常打卡,活跃群氛围,活动后评奖,以及后期线下活动的组织。

21天结束后,共99人参加打卡活动,总打卡次数1218次。根据读者在21天的打卡表现,最终评选出31名全勤打卡奖及28名优质打卡奖,在写书评的读者中评选出五名优秀书评奖。开学后我们邀请三十名寒假打卡的读者组织了“寒假21天阅读习惯养成”活动的线下交流会暨颁奖仪式。活动中读者交流寒假打卡的心得体会,邀请两位同学就“如何挑选你要读的书”“如何抽出时间读更多的书”以及“读书给你带来了什么”这三个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3 读者满意度评价

在最后一天打卡总结中,很多读者表示,很喜欢这个活动,通过21天打卡督促自己读了很多喜欢的书,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人,这次活动不是结束,只是一个开始,后面希望可以自己主动读书,不管多忙都要留一点时间给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图1 读者满意度分布图

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利用问卷星调研了读者对活动的满意度[2]。问卷共设置6个题目:通过矩阵题调查读者对活动组织形式、工作人员及持续时间等的满意度,通过多选题调查读者通过活动有哪些收获,通过单项选择题调查读者是否会再次参与活动及宣传推广活动,最后通过两个填空题调研本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读者希望有哪些好的活动形式,为以后活动做铺垫。问卷题目设置比较简单,大致需要两分钟可以完成,共收回57份。

读者对活动的满意度情况分布见图1,图中1-5的分值分别对应非常不认可,不认可,基本认可,比较认可,非常认可。通过公式(平均分值=∑分值*百分比)得到四项指标的平均分依次为4.07,4.47,4.02,4.37。结合图1及计算结果可以发现,读者对四项指标的整体满意度都比较高,达到了比较认可的程度。其中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度最高,有近60%的读者给出五分好评。每日话题的设置评分最低,这方面的问题在问卷第5题本次活动有那些不足中也有体现,在22名回答问题的读者中,有9名读者提到每日话题设置中的问题,如主题设置不贴切,像买房等话题不适合大学生讨论,话题太过肤浅宽泛,且容易引起负面宣泄,应该更贴近生活,话题的描述中材料不充足。针对这些问题,在后续的活动中需要在每日话题中更用心,在下次活动中考虑面向读者征集讨论话题。

图2 读者收获分布图

活动结束后读者的收获见图2,横坐标中列出了几种常见的读者收获,纵坐标表示选择的人数。收获可以分为行动层面及精神层面两类。行动层面包括读完了一本或几本书、坚持打卡21天、浏览其他同学的打卡记录,这几条都是通过努力就能完成的,选择的读者较多,均超过了半数。找到了读书交流的伙伴、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有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则是更深的精神层面,选择人数低于前面三条。结果显示出,通过活动读者在行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一定的收获,进行阅读推广的目的基本完成。但是行动层面的收获大于精神层面,说明阅读习惯的养成只有1个21天是远远不够的。英国激励读者在多个21天中不断重复,慢慢养成读书习惯。

4 基于微信平台的阅读推广策略分析

4.1 简便灵活的活动形式

过于复杂的形式需要读者花很大精力了解参与方法,让人望而生畏。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我们力求简化形式,降低门槛,吸引更多读者参与。为防止读者由于书籍的原因而无法参与,活动期间读者阅读的图书由读者自己选择,而非所有读者共读一本书。既保证了阅读的存在,也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诉求,将阅读推广活动对象从书转移到人身上,学生本人才是活动的主体。[3]由于选择图书的不同,读者在活动中缺乏共同话题,讨论热情不高,会产生孤军奋战的错觉,缺乏与其他读者的互动,因此在活动中灵活地设置了每日话题供大家讨论,增强活动的集体性。同时,为了将读者做不同层次的区分,通过征集书评的形式,鼓励读者深入阅读。

4.2 读者参与组织活动[4]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工作中一直重视与读者社团的合作,之前曾多次与社团合作组织慧读讲堂、真人图书馆等多个品牌的阅读推广活动。学生社团在与图书馆的合作中既可以借助图书馆的影响力宣传推广活动,又可以从图书馆得到场地及经费支持,使社团活动有更多选择。对图书馆而言,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以为馆员工作提供更多思路,也更加了解学生群体的需求,活动策划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使同学们产生亲切感,同时学生可以承担活动流程策划、宣传材料设计、活动组织、后期总结等一系列工作,缓解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员不足的困境。本次活动中,小打卡及微信群的管理工作全部由读者志愿者承担,图书馆员工只负责一定范围内的监督及引导。读者管理可以拉近与活动中读者的距离,使大家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活动氛围更加轻松活泼。

4.3 线下活动补充线上不足

线上活动形式简便,读者可以打破时间及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参与。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通过网络交流不直观,难免会产生疏离感距离感,不适宜深入讨论话题。因此,我们在假期打卡活动结束后组织了一次线下活动。通过线下活动,读者能够见到虚拟的交流对象,后期线上会产生亲切感,同时线下读者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很好地弥补了线上的不足。这种线上随时讨论线下深入交流,两种途径相互补充的模式非常适合阅读推广活动。活动结束后读者又多次自发组织小型读书交流会,形成线上线下的良好互动。

4.4 形成活动品牌

品牌活动简单说就是在固定时间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开展的读者认可度高的活动,其关注度和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活动。品牌活动在一次次活动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使品牌越来越好。我馆有很多品牌阅读推广活动,真人图书馆是其中之一:活动中邀请知名教师或校园达人作为真人书,就某一方面的经历和读者分享,拥有固定读者群体。21天阅读习惯养成活动形式简单易操作,读者参与门槛较低,热情高,反响热烈,非常适合作为品牌活动多次组织。同时在活动后的问卷调查显示,所有同学都表示愿意继续参加类似活动。2018年暑假,基于同样的模式,我们又组织了“暑假21天阅读习惯养成活动”,吸引了200余名同学报名参加,其中多名同学同样参加了上次寒假活动。这次活动中我们创造性地开通了围观通道,邀请不参加打卡活动的读者浏览打卡日记 ,通过点赞及评论和参与读者互动,增加了活动的影响力。希望在不断的改良创新中能够形成活动品牌,读者在每年假期都能够主动关注并参加活动。

4.5 关注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也为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我馆一直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使用RFID技术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定位、顺架工作,每年定期举办3D打印竞赛,购买多种数据库及设备满足读者移动阅读,引进人脸识别技术使读者能够刷脸入馆[5]。微信朋友圈中各种形式的打卡阅读活动层出不穷,各种形式的打卡读书很多,比较出名的有薄荷阅读和精读英语外刊等。本次活动中,我们引入微信小程序小打卡,读者可以随时查看其他读者及自己之前的打卡记录,非常方便快捷,同时也大大简化了统计流程,为评奖及后期素材的整理提供了便利。

5 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5.1 素材的挖掘利用不充分

活动结束后,在小打卡记录里,有大量素材,可以供后期分析利用。读者在21天中提到了约150本书,这个书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感兴趣的图书的种类,图书馆后期组织活动可以着手推荐,向其他读者推荐介绍书单中的图书。后期组织讲座,或者策划书展等,都可以从书单中选择内容。在微信小程序有大量读书笔记,可以作为阅读推广素材,在微信整理推送。在每日话题讨论的话题中很多适合整理作为微信推送的素材,如暑假活动中的话题之一是“你记忆中的暑假”,读者的讨论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童年经历,非常适合做一期推送“暑假期间聊聊你记忆中的暑假”。但是由于志愿者人数不足,有很多其他工作需要完成,后期素材整理工作量很大,这些素材在活动结束后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利用。

5.2 读者群的维护管理不到位

用于组织活动的微信群中的读者,热爱读书有良好读书习惯,乐于积极参与图书馆活动,为后续活动积攒了大量人脉。活动结束后读者参与线下活动意愿非常强烈,多次在群讨论中表达组织线下活动的意愿,由于缺乏好的线下活动主题,我们在组织一次颁奖讨论活动后再没有其他官方活动。尽管读者自发组织了几次小范围的线下活动,但是规模都比较小影响力也不够。缺乏线下活动的刺激,使群活跃度逐渐降低。此外,活动结束后负责活跃群氛围及维护群秩序的志愿者由于种种原因不再负责维护工作,读者群内广告及其他无关信息较多,造成大批读者退群。

6 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工作中,要紧跟潮流不断创新,微信的普及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基于微信小打卡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简便,读者参与门槛低,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入学生团队进行策划和管理,使活动更加贴近大学生活,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提高读者的粘性。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新功能,拓展阅读推广渠道,简化活动形式,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活动,提高阅读推广的品质。

猜你喜欢

华东理工大学线下读书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单浩作品选登
The Dra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illers”
我们一起读书吧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