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经济演化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2018-12-26张丽淑
张丽淑
(山东工商学院 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引言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地,从2011年国家先后批复三个国家级海洋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沿海地区相继出台各类地方具体规划,以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已经拉开帷幕,海洋产业位列“十强”产业之中,如何实现海洋大省向质量标杆的根本性转变,是摆在山东人民和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
二、内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内涵界定
正如海洋领域专家所说,对于什么是海洋经济?哪些经济活动应该纳入海洋产业范畴?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对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的认定与统计进行过多次调整,我国国家海洋局目前适用的统计口径是:(1)把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统称为“主要海洋产业”;(2)“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界定为“海洋产业”;(3)进一步把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涉及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界定为“海洋相关产业”;(4)“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海洋经济”[2]。虽然广义的海洋经济内涵已由权威部门界定,但各地方在对海洋各子产业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千差万别的实践差异,本文将以国家海洋局认定的口径为基础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围绕海洋经济从国家、省域以及沿海城市层面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尤其是2011年前后国家对海洋经济战略部署以来,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1)海洋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张耀光等(2010)在分析辽宁海岸带利用结构特征基础上,结合变差系数等定量指标重点分析了辽宁海岸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王双(2012)从海洋经济规模、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区域特征差异[3]。(2)海洋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其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盖美等(2010)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偏离-份额方法,以辽宁为例,分析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狄乾斌等(2014)则关注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特征。类似的研究还有徐胜等(2011)、王玲玲和殷克东(2013)、陈尚和胡晓丹(2017)等。(3)当然还有对区域海洋发展水平或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如孙才志(2013)构建了海洋产业发展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环渤海区域海洋产业布局提出优化对策;伍业峰(2014)构建了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我国11个沿海省市2011年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了测度[4]。高乐华、高强(2018)构建了由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组成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通过SD预警模型仿真为后续预警响应提供运算支持[5]。
围绕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主导产业选择问题上,泰宏等(2010)通过对海洋主要产业各子行业增加值、经济贡献度分析,认为滨海旅游、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海洋高新技术六大产业为海洋主导产业;于婧、陈东景(2013)通过灰色关联方法,对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海洋主导新兴产业进行了定位;马贝、高强(2018),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近期山东省海洋主导产业为海洋渔业、 海洋盐业、海洋船舶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结论。
总之,通过文献梳理和CNKI学术指数可知,近年来海洋经济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针对山东海洋经济进行的具体研究尚有待丰富,尤其是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山东省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背景下,对山东省海洋经济进行全方位审视,并归纳山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实施路径,以期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第三部分将对标全国及其他沿海省市,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内部结构、就业拉动、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山东海洋经济演化过程及现状,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方统计年鉴;基于上述分析发现,第四部分将提出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突破的问题与对策,最后为结论与研究展望。
三、山东海洋经济演化、现状与瓶颈
(一)海洋经济总量规模
《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6]。根据目前可获得的我国各沿海省级地区层面的最新数据,通过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和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两个指标来刻画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我国主要沿海地区历年海洋生产总值及排名 亿元
近十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6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为3 679亿元,2014年总产值突破了万亿大关,到 2015年总产值达到了12 422亿元,2016 年为1.33万亿元。与其他地区比较来看,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在2007年超越上海市,实现了全国排名由第3位向第2位的成功跃升,近年来排名稳居第2,位于广东之后,是名副其实的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经济在山东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形成由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滨海旅游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业等组成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盐业五大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矿产、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2位。
从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排名来看,近十年天津和福建呈上升趋势,替代上海位居沿海省市的前两名,说明这两个地区海洋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规模较其他地区大。山东省海洋经济占地区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6.7%提高到2015年的19.7%,说明海洋经济对山东地区产值的贡献在上升,但山东在全国排名却略有下降,目前处于第6名的中间位次,与排名首位的天津市相差10个百分点。因为从全国整体来看,海洋经济拉动作用凸显,海洋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因此排名位次变动取决于地区之间相对速率变化,从该角度看山东海洋经济增速略慢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海洋产业结构
对山东海洋产业结构演进的刻画,将通过海洋三次产业构成以及代表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两个角度来进行,具体如图1、图2、表3和表4所示。
表2 我国主要沿海地区历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及排名 %
注:鉴于篇幅所限,表2只列示了部分年份数据,对“趋势”的判断根据完整时间序列做出。
从图1可知,2006~2015年期间山东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处于缓慢调整变化中,第一产业占全省海洋经济比重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下降幅度不明显,由2006年的8.3%下降至2015年的6.4%;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在2005~2016期间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最高的2009年接近50%,2015年降至44.5%,比2006年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而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43.1%增长到2015年的49.2%,目前占比已经超越了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在朝着高级化方向演进。
从表3可以看出,山东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来看,山东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7位;山东海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4位;而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3.5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8位,与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上海市相差近15个百分点,因此从该角度来看,山东省海洋经济对第二产业依存度较高,三次产业结构尚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图1 山东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演化
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作为新兴战略性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引擎。由于海洋产业包括海洋主要产业和海洋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产业,因此可以用相对比重来反映产业内部结构。若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越高,说明海洋经济还是依靠传统的海洋产业拉动,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小,从而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反之则说明海洋服务产业比重较大,产业高级化程度较好。
图2列示了近十年来山东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及占比,占比1为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占比2为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之和(即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图2可知,山东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由2006年的52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 275亿元,增速比较迅猛;从占比来看,2015年其占海洋产业比重已超过三成,十年间提高了约6个百分点;其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占比2),从2006年的14.2%提高到2015年的18.3%,十年间提高了约4个百分点。因此,山东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纵向来看逐渐发展壮大,且增速快于整个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的速度,占比呈现上升的态势。
表3 2015年我国各沿海省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
注:鉴于篇幅所限,表3只列示了部分地区数据,分析判断根据完整数据做出,下同。
图2 山东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及占比
表4为横向对比情况,从绝对数值来看,山东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仅次于广东省,位列全国第二位,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总体规模大、体量优势明显;但从相对数来看,山东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却低于全国水平约2个百分点,与上海和广东相差十几个百分点,在全国所有沿海省市中处于中间位次,这说明山东传统海洋产业占比依旧较高,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前述比重指标分析结果一致。可见,山东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在拉动山东整个海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发达省市差距明显,因此可探析上海、广东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发展经验,进一步推动山东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海洋产业就业拉动
产业就业人员也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本文搜集整理的数据显示,山东省涉海就业人员数量呈增长态势,从2006年的449万增加到2015年的544万人,我国主要地区涉海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如表5所示。
表4 2015年我国主要沿海地区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及占比
表5 我国主要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
从表5数据可知,山东涉海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仅为8%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等地区,就业结构比重所反映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与前文分析结果一致,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好的上海、广东、浙江地区其涉海就业比重也较高,山东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相应的涉海就业比重也偏低,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待提升。
(四)海洋科技研究资源
海洋产业发展离不开相关科技研究资源支撑,科技人员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力资源储备情况,表6列示了我国主要地区2015年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及占全国的比重、R&D人员数量及占全国的比重、发明专利拥有数量及占全国的比重,以及2015年与2010或2011年相比各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拥有数量累计变动情况。由数据可知:全国30%以上的海洋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以及40%以上的发明专利聚集在北京。除北京以外,沿海地区中广东的海洋科研人员数量以及发明专利拥有数量最多,三个占全国的比重指标均超过了13%;其次是上海和辽宁地区,海洋科研人力资源储备基础相对较好,且这两个地区的专利拥有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了科研人员数量占比,科研实力较强、专利产出较高。山东省海洋科研人员数量整体来看处于全国第二梯队,仅次于广东和上海,人力资源基础也较好,但是山东省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却显著低于广东、上海和辽宁,专利产出与人力资本投入比相对较低。
表6 我国主要地区海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专利及变动情况
另外,据五年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变动数据显示,2010~2015年期间我国整体海洋科技活动人员增加了6 000余人,五年累计增长率约为20%,多数地区的海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亦呈现净增长,但地区之间增长率差异悬殊:广东省增长率接近110%,辽宁和浙江的科技活动人员累计增长率也超过50%,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接近20%的增长率,而山东省五年累计增长率仅为11.5%,这说明山东省在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落后于全国和多个地区,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动态储备相对不足;R&D人员四年累计增长率数据所反映的海洋科研人员数量增长差异与上述结论一致,山东省海洋R&D人员呈现负增长,明显落后于广东、辽宁、浙江、天津和上海地区。
四、山东海洋经济亟待突破方向与思路
结合上述分析发现以及借鉴专家学者智慧,本文认为若要经略好山东海洋、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海洋新兴产业的重点打造。从山东海洋经济整体来看,其对传统产业依存度仍然较高,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与先进省份有不少差距,全省上下正如火如荼寻求突破。例如,山东省2014年创建了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项目,现已初见规模,2016 年约实现产值100亿元;针对胶东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山东将实施以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为主的胶东“海上调水”民生工程;山东还创新药物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以海藻为主要原料的特色海洋生物医药和海藻肥生产,研究开发海洋医用新材料,建设国家海洋医用材料产业基地[7]。这些特色性探索举措应予以充分肯定和政策支持,也将成为山东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另外山东省拥有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以及一批有潜力的海洋产品和服务企业,可探索对接国家和省级品牌建设规划,培育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叫得响的海洋企业品牌,建立山东海洋品牌新亮点,进而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发挥品牌企业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生态保护底线之上的海洋资源深度开发。依海富国、陆海统筹内在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山东省在多个传统海洋产业方面拥有比较优势,例如山东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裕,也是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大省,传统产业优势如何深度挖掘以及如何与新兴产业高度融合将是未来重点。从实践探索来看,对接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所形成的海洋装备需求,打造山东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为方向之一;青烟威三市也重点围绕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两大产业,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以期为山东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然而,当下我国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赤潮等现象时有发生,海水污染已严重威胁到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了海产品绿色安全水准。如何实现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拓展海洋开发领域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持人与海洋和谐共生,遏制先开发后治理的思想和现象,促进省域及国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该问题的破解,需要从政策制度设计、海洋经济统计绿色化导向、海洋生态质量动态监测等多方面着手探索。
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的创新。山东省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基地,海洋科技单位和人才储备数量基础较好,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也在提升。但是从增长数据来看,近年来山东海洋科技活动人员净增长速度缓慢,R&D人员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与多个地区存在差距。因此,首先需要深入调研以探明海洋科技人才减少的根源,解决存在的海洋人才体制机制问题,在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优势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广东、上海、浙江等地的人才引进与培育经验,营造适宜人才流入的制度环境和鼓励创新研发的科研环境。其次,剖析制约山东海洋科研产出的核心短板因素,进而寻求破解措施,以提升海洋研发产出水平,搭建专业的海洋经济“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率。最后,在全国上下“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趋势下,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把海洋科技人才规划纳入整个山东省人才引进与培育系统,实现人才规划全省一盘棋,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通过对我国主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相关时间序列进行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可知,目前山东省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海洋科研人员基数较高,依旧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近十年来山东海洋产业结构正朝着高级化方向缓慢演进,为打造“十强”中的智慧海洋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上海、浙江等相比,山东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明显较低,对经济和就业拉动作用较弱,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动态增长较慢,离“海洋强省”尚有差距。依托海洋强国建设总体战略布局,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专家学者智慧,结合山东省海洋经济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契机背景下回答好“经略海洋”问题,就必须解决好新兴海洋产业的着力打造、海洋资源深度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协调,以及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的关键具体问题,以系统推进山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我国省级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基础数据进行的初步探析,后续研究需聚焦我国主要沿海城市、特色海洋示范区、主要海洋子行业以及典型龙头企业等进行重点深入分析,以提出更加具体可行的山东海洋经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