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方式探索
2018-12-26吴实
吴 实
永安市第一中学 福建永安 366000
《地理课程标准》确立了旨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明确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的认知,地理实践力达到从未有过的战略层面的高度。阐释了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为“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表现为:
(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2)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在主动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1]
一、野外地质考察方法
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地质夏令营活动,把旅游和地质考察结合起来,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培养地理实践力,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动1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一)考察目的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参加经济建设打下基础。
(二)选择考察路线
考察路线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考察点,主要根据考察目的来确定,同时考虑考察点岩石矿物的代表性、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最后确定永安市大湖镇,该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有丰富的石灰岩、大理岩等岩石资源。
(三)岩石矿物标本的采集
1.采集的原则
所采的样品必须有代表性,根据需要有系统地采集,采集的标本尽可能是新鲜的,并做好野外描述,由专人负责记录。
2.标本的规格
一般陈列标本为3×6×9厘米,鉴定标本可适当缩小。
3.岩石初步鉴定
野外鉴定时,主要利用岩石外部特征与构造,同时是高中生易于掌握的类型。(见表1)
4.标本的登记、包装、运输
采集标本应在原始资料上注明采样位置,编号、填写标签并进行登记。标本与标签一起包装,注意不使标签损坏。对于特殊的或易磨损的标本,应妥善包装与运输。
野外考察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采集地理标本能力,发现地理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
二、研究性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2]
十几年来,我校坚持在高一年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入正式的课程表内,规范开展活动。
活动2永安市楼房间距的调查与研究
在冬至日前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永安市楼房间距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是通过分组问卷调查,发现约有63%的民众对自己居住小区的楼房间距不满意;其次是实地调查,把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对永安市三个商品房小区进实地测量和调查研究,发现2003年建成的A小区楼间距与楼高比例约为1.2:1,2006年建成的B小区约为0.9:1,2009年建成的C小区约为0.81:1,调查数据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某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把楼房建得越来越密集,使楼间距与楼高比例逐渐变小,影响了居民们的采光权和通风等条件。最后,学生对业主、物业公司、管理部门分别提出了建议。
大湖镇常见岩石野外鉴定表
活动3火电厂造成大气污染的状况调查及防治措施
在完成“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循环经济”的内容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对永安市某火电厂、气象局、环保局的实地调查活动,目的是了解该火电厂对永安市区造成大气污染的状况以及减少污染的措施。首先通过走访气象局和环保局,查找资料,了解到火电厂位于永安市东北郊,常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和东北偏北风,盛行风把火电厂产生的污染气体带入人口密集的市区,造成污染。光发现问题不够,要有解决问题的措施,在调查中了解到,为防止在发电、供热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该火电厂使用除尘器将污染物消除,除污率大约在90%左右,基本上能够消除,剩下的通过烟囱排放。用除尘器清除下来的污染物,将其与水混合形成“灰水”之后,用除尘棒(灰浆泵)输送到对面山头的储灰场。当灰水到达后,灰由于重力作用沉积下来,水则流到下游地区,沉积下来的灰并非丢弃,而是加以综合利用。经过环保部门检验,所流走的水属于达标排放,不会对下游造成污染。学生把实践过程绘制成“火电厂生产流程图”,验证“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原理。通过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中寻求发展,在实践中体验所学内容,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真正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
三、地理实验方法
地理实验是一种地理实践活动。《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里的地理实验是与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相并列的一种地理实践活动。
活动4水土流失治理方案探究实验
(一)实验设想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学生提出了几个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案,再根据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排除多种方案后,最后采用在植被上铺导流管的方案,并绘制设计图纸。
(二)实验准备
1.从化学实验室借用所需的实验器具。
2.在校园内寻找合适的土壤和草皮。
3.购买PVC管制作模拟导流管。
4.模拟坡面,锯出一块40×26cm和两块43×5cm的小木板,用玻璃胶将这三块木板粘成一个木槽。
(三)实验过程
第一组:在木槽中装上厚3cm的土壤,压平后移到固定好高度的铁架台上,使木板呈30度倾斜,从齐肩的高度把800ml的水,用喷壶均匀地浇在土壤上。把收集到的水土在纱布上过滤,留下大量泥土。
第二组:取带草皮的土壤,厚度约为3cm,以同样的条件,将水浇在草皮上,流下的液体比第一次更干净。把收集到的水土在纱布上过滤,留下部分泥土。
第三组:另取一块厚度约3cm的带草皮的土壤,并用螺丝将打好孔的PVC导流管固定在草皮上,以同样的条件,将水浇在土壤上。把收集到的水土在纱布上过滤,留下少量泥土。
最后,用天平称量三组实验留下的过滤物质。把过滤出来的三组泥土分别用天平称称出质量:①无植被覆盖的土壤留下的泥土为 38.5g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留下的泥土为4.8g③用植被和PVC导流管结合留下的泥土为1.3g。
(四)实验结论
1.无植被覆盖的土壤,在强度不大的雨水冲击下,会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现象。
2.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在雨水冲击下,水土流失现象不太严重。
3.采取植被搭配导流管的方案效果更佳,可以更好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4.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采取植被结合导流管方案有以下优点:
(1)减少流水对土壤的冲刷,更好保护土壤和植被
(2)加固土壤,减少土壤松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保障了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可以有效地引导水流的方向,方便利用
(五)实验总结
1.通过实验,学生积累大量的水土流失知识,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意识。选择自己动手,而非请木工来制作实验器材,学生初步掌握了木工部分技术。
2.最早使用普通吸管来模拟导流管,但是由于无法固定而放弃该方案,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最终选定了PVC管的方案,为后来研究起极大作用。
3.在实验过程中,全程使用摄像机记录下探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剪辑、配音、添加字幕,制作成科学DV作品,参加全国中学生科学影像大赛并获奖。结果并不重要,重要是探究过程。探究过程是快乐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一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适应教育改革、高考改革。在教学中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善于把握教材中有关地理实践力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去亲身体验,一定会使他们动手动脑的实践力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出真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