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应调制好数学课堂的“三味良剂”

2018-12-26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2254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3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解题师生

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225400)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真正融入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设计,并展开教学活动等,都是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谈谈我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一、情感维护的“润滑剂”——充分尊重

“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融入情感的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满满的关心、热情的帮助,学生也会给教师带来感动与快乐。师生有了心灵上的碰撞,学生才会迸发“我要学”的热情,催开“思维之花”,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彼此尊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要想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就要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教师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意愿。在实际教学中,我会鼓励学困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逐步树立他们的信心。

下面,我摘取的是一个学困生写给我的关于考试的感受。

尊敬的戴老师:

您知道吗,数学考试能及格一直是我的梦想。以前上课,我就是在混日子,老师从不喊我回答问题,我也从不举手回答。到了五年级后,您没有放弃我,每节课都喊我回答问题,虽然有时我回答不出来,但我心里还是高兴的。而且您下课后还帮我补课……虽然这次考试的成绩还是不及格,但比以前增加了十几分。您现在帮助了我,我长大后会回报您的。

您的学生:王某某

看到这样的话语,我眼眶湿润了,我的一个不起眼的、再平常不过的举动,竟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这么深的感触。学生是渴望被尊重和被关爱的,但他们的心灵又是弱小的。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维护师生情感的“润滑剂”,让死板的数学知识不再死板,让枯燥的数字不再枯燥。教师有感情地教,学生有感情地学,这样才是有爱的教学,才是有营养的教学。

二、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方法迁移

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人们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没有什么机会用,一两年后,很快就会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在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对此,教师要发挥“催化剂”的作用,调用各种方法促使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有时是清晰的,但有时也会混乱,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师要耐心对待每一种情况。在解题过程中,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要抓住数学概念的前后联系和知识的生长点,探寻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依托,让学生有知识可依,有经验可循,即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有效迁移的思维支点,提出高效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后,我出示一道题目:A、B两地相距420千米,甲车从A地开往B地,同时乙车从B地开往A地,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又相距3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列方程解答)问题一出,就有学生小声讨论:“题目是不是出错了,怎么相遇又相距,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立即解答学生的疑问,而是说:“同学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耐心思考。”然后他们就又埋下头来,有的画图,有的用橡皮等文具演示,有的低声讨论……几分钟过后,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80×3+3x=420-30。

生2:(80+x)×3=420-30。

生3:80×3+3x=420+30。

生4:(80+x)×3=420+30。

生5:(80+x)×3=420+30×2。

生6:(80-x)×3=30×2。

……

面对这么多的解法,我先引导学生把解法分类:一类是路程和为390千米的;一类是路程和为420千米的;一类是路程差为60千米的……

接着我说:“我们只要重点研究符合题意的那类解法,但这么多类解法,该选哪类呢?想一想我们以前是怎样解决行程问题的?”经过回忆,学生认为用模拟表演的方法最好解题。我让愿意来表演的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再请一名学生当解说员,等两名学生表演完了,其他学生的解题思路也就清晰了。

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并归纳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模拟表演,如不能实际表演,可以使用工具模拟,还可以画图模拟……学生在方法迁移中解决了问题,在策略总结中提升了解题能力,我也在课堂中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知行合一的“黏合剂”——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始终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自主探究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需要。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做知行合一的“黏合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此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最佳境界。

例如,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每位学生测量一罐可乐的直径,然后用足够长的丝带捆扎可乐并解决问题——将4罐可乐捆扎在一起,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丝带?(打结处长度为5厘米)

问题一出,学生主动配成四人小组,通过动手操作、测量得出以下的捆扎方法用的丝带最少。

至此,我没有停止教学的脚步,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8罐可乐,又该怎样捆扎?若不测量,你能计算出至少用多少厘米长的丝带吗?能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此结论吗?”如此,学生便自觉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知识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目中有人,看到每一位个性鲜明、充满灵性的学生,要做维护师生情感的“润滑剂”,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数学课堂的主旨在于学习数学知识,传承数学文明,教师要调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做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较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做知行合一的“黏合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解题师生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用“同样多”解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解题勿忘我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