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关村积淀的“软实力”让人热血沸腾
2018-12-26关邨北京
文 关邨(北京)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既需要雄厚的硬实力基础,更需要强大的软实力支撑。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既需要雄厚的硬实力基础,更需要强大的软实力支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涵。“在商言商”,立足中关村,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说开去,领略改革开放以来软实力在“创业·创新·民营”为特色的新经济、新技术、新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意蕴,让人热血沸腾,心潮彭拜。“提高国家软实力”,中关村人责无旁贷且有着丰富的资源。
“企业家精神”是中关村软实力之基。综观中关村40年的发展,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企业家乃至成为新兴的群体。他们的爱国情怀,体现在“科技报国、实业兴邦”的行动中,起到榜样作用,引导创业。他们艰苦奋斗的足迹,踏石留痕,“摸着石头过河”,发挥示范作用,后继有人。他们笃志创新,“敢为天下先”,“拿来主义”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国争光。他们的博大胸怀,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己任,堪为师表。他们的试错勇气,百折不挠,锲而不舍,成为创业创新者的潜在定力。沿着中关村发展的脚步望过去,陈春先、王选、段永基、柳传志、杨元庆、邓中翰、王志东、李彦宏、王文京、刘迎建、冯军、雷军、刘强东……他们是新时代的“知本家”,“成也英雄,败也英雄”,中关村丰沃的土地上,留有他们的足迹。
“企业家思想”是中关村软实力之魂。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多是看重“企业家精神”之巨大力量,只因“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由此生发开去,“精神”的底蕴是“思想”,思想亦称“观念”,即理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即感官的接触和体验,然而“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精准的论述,“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法子解决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我们只要悉心研究中关村的“企业家精神”,不难发现许多企业家具有超前的构想,萌发科学思想,成为“企业家精神”之魂。“治大国若烹小鲜”,广而言之,当下的治国理政诚然可以从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中借鉴诸多方法。十年前,《中关村》杂志曾泼墨点赞“柳传志的三个代表”——“创业”、“创新”和“民营”。联想产权制度的改革,发轫于创业之初,“开明婆婆”让出35%的“分红权”,才有柳传志造就众多“百万富翁”的佳话。这当是“企业家思想”精彩体现之一隅。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曾说,“企业家作为一个商人也应该出很多思想,只是这种思想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上的”。王德禄先生在研究更多的企业家后,深有感悟,“在改革的深化期,企业家的改革思路往往超前于理论家的改革设想”。
政府服务是中关村软实力之器。器者,加速器之谓也。我们所接触的“中关村管委会”暨“核心区”海淀区政府,确实是软实力的杰出“集智者”。从张福森先生主编的《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到胡昭广先生编撰的《铺路石》,再到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编著的《创新中关村——见证中关村改革创新历程》……欣喜地看到了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关村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路线图,政府层面的管理者,是如何集思广益,聚集人才,搭建舞台,接地气来自基层,高屋建瓴由点到面,逐步稳健地推出了“体制机制”、“组织管理”、“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收到“软实力”变为“硬实力”的巨大效果。创业初始的“四自”方针,即“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业中期的“1+6”系列政策,乃至今日的“科学城”建设方针和路线图,无不彰显中关村软实力的巨大加速作用。
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是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之要义,即“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具有反作用”,是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回眸中关村40年发展的道路,我们充满自信,揆数硬实力硕果的同时,同样领悟软实力潜移默化的巨大贡献。软实力具有影响全局的伟力,也有“授之以渔”的智力,更有远望未来的目力;硬实力和软实力是辩证的统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