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电力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
2018-12-26耿瑞芳郭聪莉武建玲李敏
耿瑞芳,郭聪莉,武建玲,李敏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晋中供电公司,山西晋中,030600)
引言
大数据处理系统在电力资源供应系统中的应用,实现了电力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将数据应用于处理技术的分析应用向结合,大大提高了电力信息处理的速率,优化电力系统的内部资源的控制管理,是我国电力系统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1 电力系统加强云计算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电力系统中,我们所了解的云计算也就是一种符合电力系统数据统计的电力云,电力云作为电力系统中有效的统计方式,形成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事务,其产生与发展的基础都是基于云计算,作为数据统计,在电网系统通过云计算统计,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通过云计算过程统计出来的大数据,可以明确了解部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不足,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可以说电力系统中运行云计算的意义是重大的,作为电力行业工作人员来说,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运行模式调整,在提高电力工作稳定性的同时进行大数据云计算的融合,把电力体系进行调整,加大电力系统的信息处理速率,把云计算作为电力发展过程重要数据参考,进而提高电力发展能力。
2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实际应用探究
2.1 电力系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探究
电力系统在大数据应用建设过程中,通过基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计算框架,对相关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其计算方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硬件以及相关的分析软件进行。在云计算技术的优化下,信息化计算方式的都了有效的优化,能够通过控制系统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控制,推动了电力系统的建设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与传统的控制计算方式相比,云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明显提升,其计算流程也更加简便。以往的电算化方式不能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控制,只能进行单一的数据采集计算,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云计算技术可以结合相应的感应技术及设备对电气设备的参数状况进行采集,通过通讯技术传输至控制中心,通过电网预先设计好的补偿程序进行固定周期的智能故障排除。相关的技术人员为优化存储系统的数据访问问题,建立了更加科学高效的数据库,对其进行现代化的编程,推动整个电力系统的建设进程。
2.2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系统数据分析技术
计算人员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工具进行预先编程,其工作流程可以对相对复杂的数据进行解析,以便促进电力系统的现代化建设速度。云计算基础上的大数据分析和传统的分析技术不同,其计算方式和分析办法都有一定的独特性,对于信息化电力系统的性能具有积极的优化作用。如果相关的管理人员或是技术人员需要对相关的数据文件进行检索,以往的技术需要对数据库的全面数据进行全部检索,最终找出所需要的文件内容,这种方式对于系统的性能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并且效率较为低下。基于云计算的电力系统数据分析技术的查询性能较为优越,并且可以通过多维度查询方式快速对数据进行检索,有效的提升了数据检索效率,该技术预设了相关的系统维护技术,在检索过程不会对系统的性能造成损伤,可以定期的开展相应的维护。
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对数据仓库的工具进行有效的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存储构架,可以将采集系统传输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更新和修改,当后台控制系统发出数据采集或读取指令时,通过相应的预置接口,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能够获得数据。这种存储结构的信息容量较大,并且能够进行即时更新,以保障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3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
我国电力部门对于云计算基础上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探究过程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笔者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13年,浙江电力系统在现代化建设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这种技术对既有数据和最新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汇总,并且通过相应的设备进行均衡调节,提升了电网建设的智能性以及工作效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相关的信息设备也在不断的优化创新,其未来的发展应用,必将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建设。
3 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工业生产等领域也产生较大的推进作用。当前形势下,电力部门应当树立现代化发展观念,智能化电网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全面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1]毛羽丰.基于云计算的海量电力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但涛.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电力大数据关键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5(20).
[3]常成.基于PDMiner大数据挖掘平台的电力系统安全评估及故障诊断系统[J].电力与能源, 2016, (1): 7-11.
[4]籍京娜.基于关系数据库功能的自动化回归测试框架的设计与实现[J].南开大学, 2013.
[5]黎沛春.面向大数据存储系统的故障检测技术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