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018-12-26黄珍珍冯建辉韩延燕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8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视网膜斑块

黄珍珍 冯建辉 韩延燕

山东省利津县中心医院眼科,山东利津 257400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的视网膜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高居第二位[1]。本病起病突然,患者视力骤降[2]。因此,及早的诊治和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对改善预后有着重要价值。但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有研究对此类患者的合并症进行分析发现,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多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3]。一项病理学研究发现,超过63.2%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合并颈动脉病变[4]。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较多首发症状为眼部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因此,推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可能与颈动脉病变有关。本次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与健康体检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程度进行检测,得出可靠结论,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3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入组前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眼底检查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均为单眼发病,未合并其他眼疾。另选取60例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入组前同样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眼底检查,均排除视网膜静脉阻塞、血液系统疾病及血管阻塞性疾病。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仪器与方法

Siemens ACUSON Oxana 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探头为超宽变频探头,频率6.0~10.0 MHz。研究对象取仰卧体位,头部后仰,充分暴露颈部,对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及颈内动脉(ICA)血管病变情况进行探查,观察血管内斑块与狭窄形成情况,记录斑块的数量、厚度和回声情况以及血流频谱参数。所有检查操作均由同一位高年资技师实施。

1.3 观察指标

粥样斑块类型:强回声,后方常伴明显声影或声衰减为硬斑;弱回声,等回声或混合性回声,未伴声像为软斑。斑块内兼有硬斑和软斑特征时为混合斑[5]。

狭窄程度: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狭窄率<30%为轻度狭窄;狭窄率30%~<70%为中度狭窄;狭窄率70%~<100%为重度狭窄;狭窄率100%,无血流通过为血管闭塞[6]。血管狭窄率=(正常管径—最窄处管径)/正常管径×100.00%。

记录CCA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ICA的阻力指数(RI)、颈内动脉收缩峰值血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指标,连续记录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RI=(PSV-EDV)/PSV,为左右两侧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颈动脉狭窄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病变程度比较

观察组粥样斑块发生率为75%,狭窄率为60%,对照组粥样斑块发生为18.33%,狭窄率为10.00%。观察组粥样斑块类型占比及狭窄程度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颈动脉病变程度比较(n/%)

2.2 IMT及血流频谱参数比较

观察组IMT与RI较对照组高,而PSV与EDV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IMT及血流频谱参数比较(

表3 IMT及血流频谱参数比较(

?

2.3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相关性

回归分析得出颈动脉狭窄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危险因素,RR=9.718,95% CI为(4.502~22.906)。

3 讨论

有研究指出,我国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发病率高达1.3%,中央静脉阻塞发病率也达到0.1%[7]。视网膜血流灌注改变后,长期的缺血缺氧可诱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导致视力进一步丢失。一项研究发现,超过80%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经过3年治疗视力仍无明显改善,而33.3%的非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转变成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8]。由此可见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常见但预后较差的眼科疾病。

颈内动脉头部的第一个分支即为眼动脉,构成了视网膜血供系统。因此,当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时视网膜血供必然会受到影响[9]。Gogela等[10]的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患者周边视网膜出血发生率增加了1.9倍,视网膜血管阻塞发生增加了1.8倍。还有研究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发生视网膜静脉瘀滞性病变的占比高达29%[11]。颈动脉灌注量降低是视网膜血供不足的主要原因[12]。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眼部缺血在早期仅表现为眼部血流动力学改变,一般无明显症状出现[13]。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PSV与EDV较对照组低,而RI高于对照组。表明颈动脉狭窄引起眼部血管低灌注,视网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引起静脉阻塞[14,15]。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还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实现:视网膜动脉受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对下方的视网膜静脉产生压迫作用[16]。有研究发现,血管内压力增高可导致血液性状和流速改变形成血液涡流[17]。血液涡流可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刺激血管内膜增生,大量血小板凝集在粗糙的内膜面上形成血栓,进而发生静脉栓塞[18]。还有研究发现,静脉受压后血粘度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也是促使静脉栓塞形成的重要因素[19]。而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粥样斑块类型占比及狭窄程度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回归分析提示颈动脉狭窄是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的危险因素,表明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病变程度有高度相关性。

视网膜静脉阻塞尚无特效治疗手段,但早期综合治疗仍有积极意义。有研究证实,给予病因治疗6个月后患者颈动脉RI下降,EDV与PSV增高,视力检测部分改善[20]。综上所述,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病变程度有关,检查颈动脉病变可为早期诊治视网膜静脉阻塞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颈动脉视网膜斑块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