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血管显像技术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018-12-26郝敬春
郝敬春 蔡 敏
徐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江苏徐州 221009
肾脏占位性病变包括肾恶性肿瘤、错构瘤、肾囊肿等,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超声是当前临床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常用手段,但良恶性占位的鉴别诊断是难点之一[1]。恶性肿瘤通过生成新生血管维持生长增殖的特点,为血流显像技术鉴别良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创造了有利条件,超微血管显像技术(SMI)具有清晰显示微小新生血管的能力,有望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参考[2]。本文回顾了肾脏占位性病变的SMI,并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能量多普勒(PD)及高级动态血流(ADF)等其他血流显像技术的诊断效能与价值进行了对比。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理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3]患者超声资料,接受SMI及CDFI、PD、ADF检查,超声资料完整排除合并其他肾脏病变者71例符合要求。71例均为实性占位,病灶直径2.0~13.5 cm,平均(5.31±1.19)cm。病灶性质:良性病灶15枚,其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1枚,嗜酸细胞腺瘤4枚;恶性病灶63枚,其中透明细胞癌54枚,嫌色细胞癌7枚,粘液癌2枚。
1.2 检查方法
使用Aplio 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日本东芝公司),探头频率1~6 MHz。嘱患者充盈膀胱,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自多角度、多切面扫查,于常规灰阶超声下观察病灶大小、数量、形态及回声强度,并选择显示最为清晰的切面,启动CDFI、PD及ADF模式,而后嘱患者屏气,切换至SMI实施扫描,取样框覆盖病灶及其周围约1 cm范围,彩色增益调节至不出现伪像且小血管可清晰显示[4]。
1.3 诊断标准
穿支血管诊断标准为[5]:单个切面上探测到的血管长度>病灶最长径的1/3,且多普勒可探及稳定的动脉频谱。血流信号分级,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Ⅰ级:病灶内可见1~2个点状或细棒状血管;Ⅱ级:可见3~4个点状血管或1条重要血管,其长度可接近或超过病灶半径;Ⅲ级:可见≥5个点状血管或2条较长血管[5]。血流分布模式包括0:肿瘤内外未见血流信号;1:肿瘤内部可见局限性点状或线装血流信号;2:血流信号自病灶外行向肿瘤中心;3:血流信号自病灶外围绕肿瘤边缘;4:肿瘤边缘及内部均可见血流信号[6]。血流形态包括无血流、点线状、树枝状、及不规则状,病灶周边出现环状或近似环状血流信号判定为周边环状血流[7]。
1.4 统计学分析
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血流、穿支血管显示率均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血流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及形态均为等级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血流显像技术对血流和穿支血管显示情况
SMI对病变血流的显示率为100.00%,高于CDFI、PD、ADF的76.92%、82.05%、8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SMI对病变穿支血管的显示率为84.62%,高于CDFI、PD、ADF的43.59%、47.44%、55.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血流显像技术的诊断效能
SMI对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0.48%、93.33%,CDFI、PD、ADF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74.60%、79.37%、85.71%,特异性分别为73.33%、66.67%、80.00%。见表1。
表1 不同血流显像技术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分析(n)
2.3 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血流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及形态
SMI图像示,良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血流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及血流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周边环状血流检出率高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SMI对良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血流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及形态的判断情况(n/%)
3 讨论
在成人恶性肿瘤中,肾脏肿瘤仅占2%~3%,但约有95%的原发性肾脏肿瘤均为恶性,良恶性肾脏占位病变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存在重叠性,给临床定性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8],因此,近年来临床一直致力于寻求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肾脏占位病变诊治技术[9]。
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与其生长、浸润、转移、分期及预后均有着密切关联,故了解病变内新生血管血流信息,有望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参考。既往研究发现,CDFI能够了解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血供状态,但由于其血管直径检出最低限仅为1~2 mm,若病灶较小或血管增生、血流增加不明显,CDFI往往难以有效显示[10-11]。此次研究CDFI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穿支血管的显示率仅为43.59%,印证了上述结论。同样地,PD通过检测红细胞能量反映血流信息,亦难以清晰显示微小、低速血流[12],故对穿支血管的显示率低至47.44%。作为一种新型血流成像模式,ADF的发射接收采用宽频窄带脉冲声波,有着更高的分辨率,加之多普勒数字化图像优化技术在叠加组织和血流信号方面的优势,均使得病变血管的显示能力有所提升[13-14],但其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穿支血管的显示率也仅停留在55.13%,仍存在优化空间。
SMI是基于多普勒原理的高分辨率血流显像新技术,采用自适应计算方法,能够减少运动伪像,对于低速血流信号的捕捉具有高灵敏性[15]。在本次研究中,SMI对肾脏占位性病变血流、穿支血管的检出率分别达到100.00%、84.62%,显现出SMI在评估病灶内血流供应状态中的确切作用。同时,SMI诊断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也分别高达90.48%、93.33%,意味着SMI能够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
通过良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血流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及血流形态的对比,可以发现,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病变血流分级高、血管数量多,血流分布多为混合分布且血流形态以不规则为主,其原因与恶性肿瘤分泌大量血管物质所致新生血管增多有关,这一变化可造成血管管径粗大不规则,走行扭曲、变形,密集成团甚至形成动静脉瘘[16-17],使得SMI图像可见大量周边向内部发出的树枝状或网状新生血管,而CDFI、PD等其他血管显像技术的检出率、血流分级准确率均偏低,故诊断效能不及SMI。此外,SMI对恶性病变周边环状血流检出率为73.02%,其机制与肾脏恶性病变与正常肾组织间存在包绕瘤体周围的假包膜有关[18],这一特点能够为良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特异性参考。
综上所述,在多种血流显像技术中,SMI能够清晰显示肾脏占位性病变中微小新生血管,并通过血流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及血流形态的判断,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参考,其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