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情境教育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8-12-26文周云
文 周 云
一、学前艺术情境教育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学前阶段,认知的情境性、审美性决定了幼儿对艺术的酷爱程度和对情境的喜好度。学前艺术情境教育,正是对幼儿学习情境性、审美性的顺从和尊崇。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艺术情境教育目标的确立缺失审美体验而凸显功利性;艺术情境教育内容的选择缺少艺术欣赏活动及与各领域的有机综合;艺术情境教育活动组织的方式重模仿而忽视创造性,突出教师主导而忽视幼儿主体。
学前儿童艺术情境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般来说,学前艺术情境教育有以下规定性:
艺术教育的审美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李吉林老师就开始了审美课题研究,她提倡“利用艺术,让语文教学美起来”。1997年她更明确地主张教学应当倡导“美感性原则”。李吉林常说:“美,是创新的出发点,美让孩子走向创新。”
艺术教育的情境性。艺术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泼感性的形象。在感性特质的规定下,艺术表现出强烈的情境性特征。艺术又是特别强调情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情境教育与艺术经验具有天然的亲缘性。
艺术教育的启智性。“创造”是21世纪突出的根本特征。如何将“创造性”植根于幼儿心中?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情境教育,应该是一条有效途径。
艺术教育的导向性。我们总是要选择真善美的艺术作品和样式来滋养我们的幼儿,所以艺术教育情境的创设,是根据教育的正导向性原则来创设的,不是随意的、芜杂的、不经选择的。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和创设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样式。
概言之,学前艺术情境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且让幼儿充分感受美、表现美,陶冶情感和品格;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情感,而且能够培育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激活幼儿的灵性,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和情境的整合,对于幼儿审美意趣的生成、升华和幼儿创造性品格的形成和发展,能够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学前艺术情境教育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践
幼儿是情境教育中真正的学习主体,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美与智交织的优化情境,促使幼儿主动投入艺术活动,让他们在乐中学,在趣中学,在动中学,在做中学。
(一)设置艺术情境,焕发创造内驱
1.将优化情境置于艺术教育之首
在表演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将幼儿引入有趣的意境之中,幼儿在欣赏和观看教师表演的过程中主动感受;在游戏情境的创设中,以幼儿为主体,创设一个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生活场景的创设中,将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引入音乐和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在再现的生活场景中理解艺术内涵,从而激活幼儿艺术创造的灵性。
2.将激发创造兴趣贯穿于艺术活动始终
幼儿很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容易波动。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延伸,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将激发兴趣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之中。开始部分的动机呼唤能激发起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基本部分,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思路的激活、智慧的启迪和创新活动的触发;在结束部分,要将幼儿的兴趣引向欣赏自我和满足感的获得,从而将兴趣扩展到对新的艺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
(二)丰富艺术情境,助推创造生成
1.引入丰富的艺术活动内容,感受美
情境教育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富有美感的生动情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创造了以“情境”为特质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学前艺术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做到旧教材与最新教材相结合、现有教材与创改编教材相结合、既定教学内容与生成课程相结合。根据时节特点以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我们创编了许多新的艺术活动内容,如:中班音乐欣赏《快乐的小猴》,让幼儿在生动形象的音乐游戏情境中,尽情地彰显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2.构建多彩的艺术情境课程,创造美
(1)建构生活课程
我们将南通的乡土特色文化纳入课程,或组织幼儿参观,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或随机翻看绘本等,将民间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提高传统文化的积淀,增进课程的生活化。
(2)开发节日课程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古国,许多节日都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传统节日既是民间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更是建构课程的重要途径。在传统节日,我园组织各种综合庆祝活动,让幼儿在欢乐的艺术氛围中,亲身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具有中国根、家乡情的“南通娃”。
(3)挖掘亲子课程
以地方民间传统文化为题材,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如亲子绘画比赛、亲子才艺表演、亲子手工制作等,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三)再现艺术情境,引领创造多元
1.个人创编和合作创编相结合
创造,包含表情、动作、声音、节奏、图谱等多个方面。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个人创编和合作创编(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或小组合作)。在表现上无论是个人表现,还是合作表现,教师都应根据艺术教育内容的需要,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例如,带领幼儿创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红绸舞》《小树和丫丫》《大头娃娃》;创编表现现代风格的舞蹈《学做解放军》和趣味横生、童趣盎然的舞蹈《老鼠运蛋》等。我们还拓展了幼儿舞蹈的表现手法,让他们通过韵律活动、时装表演等展现美好的姿态,充分显示舞蹈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自主探索和审美体验相依存
幼儿创造是自由、自发、自然和充满乐趣的活动。教师多给幼儿提供摸一摸、闻一闻、试一试的机会,同时保证给幼儿多通道运用感官体验的时间,让幼儿充分与材料相接触,了解材料的特性,探索合适的操作方法,并体验将它们运用到作品中的不同效果。如大班美术活动“剪纸乐”,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手拉手的两个小人怎么剪,他们有的想在纸上画出两个小人再剪下来,有的想到用对称的方法剪小人。他们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尝试,试完之后,大家一起来总结失败及成功的经验,再进行第二次操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设计新纹样的要求,启发幼儿设计爱心、三角形、彩虹、小草等纹样,操作成功的幼儿充满了喜悦,没有成功的幼儿也知道了正确的方法,再不断进行尝试,最后幼儿将作品用于装饰老奶奶的家,并给老奶奶过生日,在愉悦热闹的气氛中结束了活动。
3.情境激励和情境展示相融合
幼儿在情境中往往能投入扮演各种角色并进行展示。教师要遵循幼儿发展性、差异性原则,采用启发引导、鼓励支持、多元评价的模式,细致地观察和捕捉幼儿的闪光点,让幼儿自主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能,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进行独立思考,让幼儿尽量多观察、多表现,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及时对幼儿进行激励,如赞美他们的良好情绪、优美动作、动听声音等,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迁移艺术情境,提升创造品质
1. 以“情”激趣,追求美的境界
在艺术活动中,以“情”激趣,着力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让幼儿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在中班音乐欣赏《小乌鸦爱妈妈》中,教师创设了“乌鸦的家”,让幼儿在欣赏优美抒情的乐曲旋律中,体验、感受乌鸦妈妈年老生病时,小乌鸦叼来虫子喂妈妈的美好情感,从中领悟“妈妈爱我,我更爱妈妈”的亲情,感受人间的真爱。由于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特征相吻合,当幼儿演唱时,歌声里包含着深情,歌曲所带来的审美感受与道德体验完美地结合起来。类似这样的艺术活动使幼儿经常处于一种审美的环境中,审美能力得到陶冶、滋润,审美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2. 以“美”育人,塑造美的心灵
美感是通过人的视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只有当幼儿感知到兴奋,才谈得上美的感受。音乐律动《喂小鸟》表达了鸟妈妈与鸟宝宝之间浓浓的爱,如何让幼儿体会与感知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活动一开始设置了谈话活动“我的好妈妈”,请幼儿说一说妈妈为自己做过的事,幼儿说了很多妈妈为自己做的事情,也觉得自己的妈妈很爱自己,自己也很爱妈妈。有了这样一个情感的铺垫,在《喂小鸟》的音乐中幼儿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鸟妈妈与鸟宝宝之间的爱,这就是情感的迁移。在内心充满爱意的前提下,幼儿根据音乐进行动作的创编,有的扮演鸟妈妈,有的扮演鸟宝宝,“鸟妈妈”急急忙忙飞回家里喂小鸟,“鸟宝宝”在家里不吵不闹地等待妈妈回来。幼儿以情感去感受,再将情感表现在作品中,所有的表演都是那么自然,都因为有了爱而生动形象。幼儿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便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幼儿心灵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