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务“本” 逐“随”前行
——“随笔写作微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2018-12-26赵道夫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8期
关键词:升格学案预设

■赵道夫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教师发展管理中心)

一、随笔写作微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多年来,中小学作文教学基本以考试夺高分为使命,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学生怕写,教师怕教,造成了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趋于碎片化,唯考是从,唯分是命,训练目标缺失,写作指导失当……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了随笔写作教学微课程建设的实践方案,追求不仅要帮助学生考试夺高分,赢得中考高考,而且要让学生爱上写作,赢得人生。概而言之,随笔写作微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有如下几点:

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随笔写作教学微课程充分关注生活,强调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在熏陶中成长,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自于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创造。随笔写作教学微课程研究具有开创性,要求教师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完善,其专业水平必将得到快速提高。

3.为学校树立写作教学专业品牌。学校是教科研基地和文化建设重地,而随笔生态写作课程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可以对学校写作教学特色文化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为学校树立起写作教学的专业品牌。

二、随笔写作微课程建设的重要特征

动态生成性是随笔写作微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一是源自于随笔写作的“随性”,二是源自于随笔写作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三是源自于写作主体——学生的个性的丰富及其在成长过程中的多变性。随笔写作教学微课程诸要素共时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有时相互作用,有时又多向发生,使其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尤为突出。

如何策划和驾驭教与学的路线和方向,如何面对教学中的生成性契机,如何动态推进教学进程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优秀的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绝不会刻板划一、死守预设,而是善于精心地调整和丰富既有的“弹性预设”,甚至预设各种生成,去智慧地面对、邂逅、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事件和任何不可预约的精彩。

提倡教学生成性绝不意味着对教学预设的否定,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没有精巧的预设,也就看不出生成;生成以优质的预设为基础和前提,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预设和生成是统一的,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预设和生成综合作用的产物。当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会比预设更加生动、丰富、有效。因此,优质的教学是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统一。

三、随笔写作微课程建设的路径策略

(一)规范运行“四个一”机制。

1.“一书引路。”

笔者带领工作室成员精心选择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100篇随笔精品,编辑了《精品随笔100篇品读》一书作为校本教材,供学生品读、学习、仿写。书中的选文标准严格:长度控制在800~1000字,内容、表达俱佳,可读性强,便于学生领悟借鉴。通过阅读、品味和模仿这些文章,学生看到了随笔到底是什么样子,初步感受到了随笔的特点和写作思路。教师通过检查,可以了解学生阅读、品味精品选文的进度,从而进行适当的调控,这样便于学生积累随笔写作技巧和写作经验。

2.“一本实践。”

随笔本的选择要以封面朴实大方、厚度够学生使用一个学期者为佳。在实践中,我们统一要求学生采用21cm×14cm规格的软皮抄。随笔本的扉页为前言或自序,第2~3页为目录页,以下为正文页。每篇文章写完后,会画画儿的学生可适当做些插图加以点缀。这样,学生一本随笔写下来,就相当于编辑出版了一本精彩的个人青春志。仅此一点,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3.“一刊推进。”

教师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编写《随笔周刊》。《随笔周刊》由一人统筹协调,由随笔写作微课程指导专家组成员负责指导,各语文任课教师轮流做责任编辑。《随笔周刊》一是刊出学生的优秀随笔作品,通过身边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激起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热情,形成“比、学、赶、超”的局面;二是刊登《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等大报上的名家随笔,让学生学习借鉴。《随笔周刊》第一时间展示最新成果,增加写作动力,是推进随笔写作的关键所在。

4.“一案提升。”

工作室编写《随笔写作教学经典课型模式案例选编》,供教师施教参考。

在“四个一”机制中,校本教材是基础,《随笔周刊》是导航机,《案例选编》是营养补给站,随笔本是演习场、展示台和检阅场。规范运行“四个一”机制,让学生写起来,是随笔写作微课程的前提。

(二)编制导学案。

在学生写起来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写得好,并让更多学校的一线教师会教、教好,是又一个现实问题。笔者带领工作室成员经过探索和实践,认为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编制随笔写作微课程导学案,并在教学一线进行推广和指导。有了导学案的指引,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对于导学案中契合自己学情的部分,可以直接“移植”;不完全契合的部分,可根据学情进行改进。

1.导学案的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

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统编教材写作板块的要求为引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随笔生态写作进程中,遵循写作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操作性强的导学案,以利于随笔写作微课程建构及实施推广,形成“跟着兴趣写,望着课标行,顺着教材走,牵着技法手,围着思维导,引着学生自登楼”的随笔写作教学特色。

2.导学案的特点与创新。

(1)强化微写作和升格训练。这里的“微”,既指教学微点,也指作文教学训练中的“小步走”原则。导学案要针对随笔写作学情,发掘教学微点,通过教学化策略实施,一课一点,一点一得。微格作文训练是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一点一点地入“格”、出“格”,逐步提高语用能力、写作智慧和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自由写作的境界。

(2)一体化设计,对接教材,按册编写,师生版分开印制。导学案的研制,要求做到:①研读学生的随笔,发现最迫切的指导需求;②研读教材单元写作要求和课文特点,寻找最精准的指导内容;③研读学生写作特质,制定精准指导策略;④研读媒质奥秘,寻求最具创意的指导要素。导学案的结构要包括: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活动方案要有案例切片、诊断归因、教学化策略、升格实践等内容。导学案要落实真实案例、教学化策略、升格实践三个关键要素。教学案例、升格实践的资源都是学生的随笔。教学化策略,源自对单元课文及佳作的提炼与研制,必须针对真实案例或写作情境问题,有效指导学生化解难题。升格实践,必须印证教学化策略的功能和价值。每个教学能力点包含作前启航课、作后升格指导课两个部分。

导学案以教材写作板块要求及话题为核心引领,以随笔写作推进为主线,根据随笔生态写作进程中的具体情境和学生写作症结,将“写作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基本的写作知识、必需的写作能力、适当的写作策略和习惯等,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以教材写作板块结构为纲,进行科学的一体化编制。所谓“一体化”教学案,就是把教案、学案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设计,以课时教学的样态呈现。在这个样态中,学生先学、先写,学有所依,写有方向;教师教有所凭,教有策略。为便于操作,学生版和教师版导学案分开印制,对接教材,按册编写。在编写中,导学案注重与课文的呼应匹配、与生活的响应联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价值观;注重每课一得,使教学有一条大致可以把握的线索和较为清晰的梯度结构。

(3)强化过程写作,有教有写,教写合一,引导学生在升格写作实践中获得写作能力。

随笔微课程充分保障写作的主体地位。导学案的编写重视任务群设计,突出任务的层次性、选择性和自主性,充分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立足学生已有基础和能力,促进读写结合,激发写作潜能。同时,导学案保障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教学助力系统与策略,使教师在学生写的基础上,教得精准、精当、精巧,教有实效。

随笔写作教学思维流程图

总之,规范运行随笔教学“四个一”机制,精心研制导学案,使它们与微课程、课堂、生活相协调,既畅通写作课程主渠道,又唱响写作课堂主阵地,前为基础,后为发展,互促互进,共生共赢,循序渐进,共同构成随笔写作微课程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升格学案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学生习作《画田野》升格指导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比例尺(一)”导学案
浅析预设的应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话题作文“错过”创意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