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让自然与城市同“呼吸”
2018-12-26任涛
文∣任涛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水体不黑臭……海绵城市建设,让自然与城市同“呼吸”,是城市化进程中所要秉持的先进理念。作为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滨江区立足实际,拉高工作标杆,以群众获得感为尺度,多措并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获得初步成效。
全域推进,多个“海绵宝宝”在滨江集合
根据《滨江区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滨江区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实施方案》,滨江着重对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物联网、沿江和沿北塘河区域进行海绵改造,预计到2020年,滨江将形成7块海绵连片建成区,总连片区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2018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多个公园、工业项目、市政道路已率先进行海绵建设。
在冠山公园南入口西侧,2017年建成一个面积约16447平方米的海绵生态公园,原先这里是一处废旧厂房,山间水和雨水从简易排水沟排放。现在整个公园设计为内凹式山地公园,利用自然高差使山水、雨水通过山体植被、公园植被自然下渗,下渗的水流全部蓄积到生态旱溪和池塘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山体植被、公园植被、溪坑石、草皮等一道道的过滤,山水雨水的水质得到净化。积蓄起来的池塘等水体不仅可以作为观赏用途,还可以用作浇灌绿化的水源,取水用水都十分方便。
刚开园不久的白马湖公园二期也是一个典型的“海绵宝宝”。原先,这里散布着大小鱼塘,为了让公园“呼吸”起来,建设时将东侧区域的原有鱼塘连通,形成岛屿的内湖,并将西侧的鱼塘与外湖连通,同时以滚水坝和叠瀑的形式,消除了内外湖的水位差。如今,其中一片湖面区域已经成为最受青少年喜欢的海模、空模训练竞赛基地,它既能收集周边场地的雨水,又可以作为周边绿地的灌溉水源。
工业项目也有“海绵”效应。即将完工的华为杭州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也植入了许多“海绵”技术。比如雨水花园,它可以使雨水通过围墙及园路排水沟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最后进到雨水回收蓄水池。而占地2412平方米的雨水塘,利用三台水泵,使雨水进入涌泉系统,蓄水池根据湖水水位自动补水,实现循环利用雨水。最让人期待的“海绵宝宝”还当属位于滨江区浦沿单元闻涛路两侧的浙江之江水泥厂工业遗址公园。它将是滨江区乃至杭州市首个结合工业建筑改造,运用系统化全园覆盖式的排水以及生态绿地手法打造而成的新型海绵公园,将在2019年建成。
新建成道路也藏有“海绵”功能。如滨江区新建的延庆寺路、七甲路、规划三号路等道路,均采用了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极大缓解了道路积水的难题,给行人带来方便。同时,无论是路面铺设的沥青混凝土,还是路两侧人行道上铺设的路基石,都有吸水功能。
冠山公园
争先示范,高质量、高要求推进海绵建设
“海绵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建设海绵城市,是从粗放型建设模式向绿色发展方式的一种深刻转变,无法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滨江区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上台阶,积极推动海绵建设有序进行、因地制宜,更好服务城市绿色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强调规划引领。为统筹全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滨江区于2016年3月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城建的副区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负责日常工作。为深化“美丽杭州”“五水共治”建设的已有成果,建立切合滨江实际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滨江区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要求,开展全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紧盯2020年前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5%这一目标,对各控规单元年径流控制率等海绵指标进行了全面分解。
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为全面推动滨江海绵城市的区域化建设,形成海绵城市连片建设局面,滨江区于2017年底编制完成了《滨江区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计划着重对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物联网、沿江和沿北塘河区域的项目进行落实,组织编制了《杭州市智慧新天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滨江区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实施方案》等,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打下了基础。
加强审批监管,积极开展培训。从2016年10月起,滨江区要求对全区新建设项目同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并在建设项目审批时明确具体海绵改造举措,严格按照年径流控制率等建设指标进行审批。为监督保证“海绵建设”落到实处,区海绵办每月和建设主体对接一次,并到现场实地检查落实情况。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大多存在认识不到位、不知如何开展等诸多问题,为此滨江区海绵办多次组织参观学习并邀请省内专家开展培训会。为加强各项目的设计水准,2018年10月17日,滨江区海绵办专门组织了《蓝绿交融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法》专题培训,对新建小区、道路、公园和小区改造项目如何进行海绵城市设计进行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