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老人最好进行心理评估
2018-12-25许红
许红
就在上个月,我参加了初中同学聚会。一位老同学在闲聊中告诉我,她的母亲年纪不算大,却全身都是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老病胃等,每天吃大把药,不仅效果不好,脾气也不好,经常唉声叹气,动不动就生气,没事就找她和她爱人的麻烦。又不能和母亲吵,但有时候真觉得母亲有些“不讲道理”,她这个做女儿的真不知怎么办。而且,更让我这位同学苦恼的是,她的母亲似乎在生病后变了一个人。她的原话是:“我母亲年轻时是个小学老师,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学生、同事都很喜欢她,没想到老了以后,时不时为一点小事都要大发雷霆、吹毛求疵。”
听了同学的诉苦,出于职业敏感性,我让她赶快带着母亲去医院的心理科看一看。果不其然,一周后这位同学在微信上告诉我说,医生建议她的母亲做了心理评估,结果抑郁与焦虑都达到中度以上,被诊断为继发性情绪障碍。医生给她的母亲开了小剂量抗焦虑药物,还叮嘱她如果母亲的情绪反复,或者波动比较明显,可以去试试心理治疗。
慢病老人容易被心理问题缠上
生活中像我同学母亲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在近几年开始呼吁:对于慢病老人而言,尤其是病程历时长久的,最好都去医院的心理科/身心医学科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心理评估,及早发现因慢病带来的心理障碍。
那么,为什么慢病老人会存在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认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老人被查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仅要终身服药,而且长期形成的饮食与生活习惯
也需要发生巨大改变,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往往与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浓度增高有关。焦虑紧张时,这类物质浓度会增高,时间一长,会使血压持续升高。有时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对于糖尿病,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血液内肾上腺素含量上升,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因而失眠、紧张、心中不快等心理因素最易导致血糖波动,影响糖尿病的治疗与康复。
6种病态心理最常见
总结临床病例可以发现,慢病老人最易出现以下6种病态心理:
1.多疑和敏感
多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信自己患病;另一种则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的更严重。此状态多在疾病发作缓解后出现,别人低声说话会认为在议论自己或隐瞒自己的病情等。
2.恐惧和疑虑
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使患者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渴求等种种心理反应。引发的原因主要来自疾病本身,有时是因为工作忙而造成的紧张气氛。而且,老人患病后很容易联想到生死问题,同时内心期望治疗能很快起作用,一旦疗效没有预期的明显,或感受到其他的不适就会疑心加重。
3.行为退化或角色过度
往往由于疾病发作、病情危重、生死难测,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并且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
4.无效否认
对于慢病老人而言,如果被诊断出患有其他新的疾病时,还会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和否认。他们一般不愿承认患病的事实,怀疑诊断结果,认为医护人员的治疗小题大做,高估自己的行动能力,不肯主动求治。比如我的邻居张大爷,素来就有高血压,在脑梗急诊入院前一天还在公园遛弯、谈笑风生,忽然偏瘫导致肢体不受控制,当亲属去看望他时,他还是难以接受这种巨大的反差。
5.明显的孤独感
慢病老人更容易有孤独感。很多慢病老人囿于疾病或被迫卧床,失去与他人交流和外出的機会,加之子女忙于工作难以整日陪伴,就会感到郁闷、孤独,甚至多愁善感,独自流泪。基于此,在老人需要照顾时,家属最好亲自陪伴,或寻求陪护人员的帮助,以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同时鼓励老人坚持自己的爱好,或帮助探索新技术发展下的娱乐形式,以找回自我的生活方式,减少依赖心理。
6.自怨自责
这类老人往往感到由于自己患了慢性病,给家庭和他人带来负担,从而失去生活信念,容易产生抑郁、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甚至有自杀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要善于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鼓励;让患者多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康复的可能性;也可以通过别的患者治疗成功的经验来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合举措摆脱心理障碍
一般来说,每个人患病后的心理行为都会受疾病严重程度、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医护团队等的影响,而老年人本身就更加敏感和脆弱。因此,在老年人患病后,除了治疗躯体疾病,心理护理也应得到重视,尽可能早发现隐匿的不良心理。
作为家属,我们应在家中为慢病老人做好日常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地让慢病老人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鼓励他们讲故事、充当人师等方法让其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其价值感。
2.帮助老人培养合适的兴趣和爱好,如引导老人听音乐、练书法、饲养花鸟虫鱼等陶冶情操,丰富晚年生活。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通过社区卫生支持,为老人开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保持与社会的接触,以调整情绪,消除孤独、抑郁等。
4.帮助慢病老人正视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家属通过上述努力仍无法帮助慢病老人彻底摆脱负面情绪时,最好请专业心理工作者,或是医院精神科、心理科的医生给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有明显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者,必须同时接受相应的药物与心理治疗,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