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传统文化,深化美术审美教育

2018-12-25居法珍

江西教育C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剪纸家乡

居法珍

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好多的文化活动都显示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渗透着深厚的审美情趣。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美术内容相结合,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化审美教育。

一、拓展资源,多维体验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丰富的民俗文化包含了很多的美术元素。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去调查了解或者参与本地的传统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触、了解我国民俗文化,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美术体验,拓展美术视野。

在三年级上册第17课《剪纸(一)》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剪纸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审美心理以及在民俗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笔者课前让学生去调查剪纸文化。在学生对剪纸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总结剪纸的特点。学生们通过讨论、总结能够知道:“剪纸具有装饰特点,南方剪纸讲究线条,比较细致,北方剪纸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生活色彩,率性、简洁、淳朴、粗犷。”通过结合民俗文化,学生对剪纸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获得了多维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与传统的节日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体验到了利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美术作品的乐趣,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学生们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能更好地完成美术作品。

二、学科融合,发散思维

新课改提倡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美术教育也要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以促进美术学科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这告诉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有机地结合与美术相关的学科。

在四年级下册第14课《听音乐画音乐》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喜庆的图片和一组悲伤的图片。正当学生纳闷时,笔者又先后为学生播放了《今天是个好日子》和《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要求学生在欣赏这两首曲子的同时,选出与曲调相对应的图片,并总结他們的特点。学生们通过细心聆听、体会,根据这两首曲子分别选出相应的图片,并发散思维,得出:“红色、橙色、黄色和《好日子》相对应,蓝色、黑色、灰色、褐色与《二泉映月》相对应。”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其他的学科相联系、相沟通,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学生们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各科知识相通的意识,感受到了美术无处不在。通过学科融合,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组织实践,感悟变迁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弘扬民族文化和培养民族精神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美术课本中,我国传统文化的比重占着重要的位置。作为美术教师,可以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美术课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参与或者调查了解的形式,感悟家乡的文化变迁,深化审美教育。

在四年级下册第18课《罐和壶》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简单的制陶技巧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调查、研究本地器皿的发展过程,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了解了本地的器皿文化。学生感受到器皿的审美变化的同时,认识了家乡的文化变迁,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民族文化,通过表现家乡的民俗风貌,为学生创造了了解家乡、熟悉家乡、热爱家乡的机会。学生们在家乡的民俗活动中,通过实践参与,了解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家乡在社会主义建设下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结合美术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了解了更多的美术元素,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能够用多种材料、多种形式表现美术作品。在与传统文化的接触中,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神韵,深化了对美术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剪纸家乡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剪纸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剪纸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夏天的家乡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