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感官联动,全方面观察

2018-12-25陆梦琪

江西教育C 2018年10期
关键词:观察小学科学习惯

陆梦琪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多感官联动”的观察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的初步探究,旨在对科学教育中核心的观察教学提出一些浅见,希望帮助学生养成系统、全面、细致的科学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观察 小学科学 习惯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间万物的第一步。科学始于观察,发现源于好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一、观察是科学成功的前奏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在爱丁堡大学求学时,医科教师贝尔第一次给他们上课,将一只装满棕色液体的杯子放在讲桌上,对大家说:“这是一种特效药水,今天请大家来尝尝它的味道,我先做个示范。”贝尔就用一根手指在药水中蘸了一下,然后,放进嘴里尝了一口。大家纷纷学着老师的样子,依次尝了一口药水,结果都皱起了眉头。贝尔问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什么,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却都一无所获。柯南道尔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举手提问。教师意味深长地笑着说:“你们都太粗心了,没有注意观察,我用来蘸药水的是食指,而放进嘴里的是中指,所以药水我并没有尝到,但我知道它的味道并不好,我已经从你们的表情里观察出来了。你们不注意观察,就会吃苦头,要谨记,观察是科学成功的前奏。”

二、观察是对身边事物的描述

什么是科学观察? 观察是指细致查看事物的现状、动向。科学观察,是专指科学学科的观察,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科学观察,不单单只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于一些现象或过程,通过观察者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观察活动。科学观察主要包括下面四个内容:

丰富细致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眼见耳闻”细致观察事物,找出更多的观察点,从中发现观察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收集更为丰富的信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得越仔细,学生观察得越细致,他们能找到的观察点就越多,自然收获也就越丰富。

准确细致的描述。观察不单单指“观察”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观察对象有哪些具体特征,以及对这些特征的描述,除了常用的文字以外,还可以鼓励孩子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进行记录。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或是更深层次的观察,更强调数据的搜集及定量的描述。

客观真实的记录。对于科学观察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通过“脑思”,将观察对象的特征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完成真实客观的“手记”。这里要注意,应将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方式等记录清楚,以方便进行重新检验,或找到新的发现。

多元全面的交流。科学观察的意义还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新发现,与同学交流,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得更多收获。

三、观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人的观察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都不是天生的,是在日常实践锻炼和后天学习培养中逐渐形成的。不同于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科学教学强调观察的深度和广度,并把观察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当激发孩子浓厚的观察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培养全面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观察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干成一切事情的关键。只有激起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孩子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兴致勃勃地观察。另外,还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核心兴趣点,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深入观察。如有的学生对植物有浓厚兴趣,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围绕学生的核心兴趣,鼓励他先认识各种类的植物,然后了解植物的构造,再利用显微镜等帮助其进行更深入的观察。

(二)教会观察的方法

做任何事,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科学观察来说也是一样,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能做到高效率的全面观察。

1.确立观察目的

在进行科学观察时,应先确立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有效地开展观察。如《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学生因为这些植物就在自己身边,天天都能看见,熟视无睹,往往收获有限。如果能树立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如比较树叶的形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投入其中,观察的结果自然收获颇丰。

2.制定观察计划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在观察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与学生讨论,制定周密详实的观察计划,按顺序系统进行,这样观察活动就会进行得有条不紊。像《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教师可先播放显微镜规范使用及标本制作的视频,并配以讲解。在视频播放完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回忆和讨论显微镜的规范使用方法及标本制作,并按照步骤形成文字,逐条记录,完成观察计划。

3.选择观察方法

孩子因为年龄较小,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也不具备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进行观察活动时,容易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观察活动中,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利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才能全面地发现事物的特点。又如《花的构造》一课,教师在开始观察之前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观察,有学生回答:“用手撕。”马上就有学生提出反对,教师顺势再问:“那么,怎么样观察才能比较完整地看到花的每一个部分?”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找出合适的观察方法,利用镊子将桃花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一层一层地解剖。

4.进行观察活动

在上述一切充分准备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了。但在观察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此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观察计划。再如《冷热与温度》一课,虽然在实验前教师已经讲解了有关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仍常常会出现使用温度计的不当方法,此时教师应当对这些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纠正,提醒学生读数时要注意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等。

5.整理观察资料

科学课堂上,观察确实是核心活动之一。观察不是任务,更不是目的,而是真正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所收获,得出一定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通常离不开资料或数据的支撑,在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现象、整理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最终结论。又如《斜坡的启示》一课中,学生在完成斜坡倾斜角度大小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有时甚至要舍掉一些明显不准确的数据,从而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

(三)注意观察的重点

观察应注意些什么呢?一忌漫无目的。在进行观察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左顾右盼、漫无目的、原地打转的现象,大大削弱了观察的效果。二忌片面观察。有的学生在观察时偶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只观察表面,不观察内部;只观察正面,不观察反面等,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四)遵循观察的规律

结合科学教学的实际,就是要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眼见”“鼻嗅”“舌尝”“耳闻”“手摸”,进行全方面观察。如《观察水》一课中,引导学生先用“眼见”,观察到水是一种无色、透明、会流动的物质;接着用“鼻嗅”,观察到水是一种没有气味的物质;后用“舌尝”,观察到水是一种没有味道的物质;最后用“手摸”,观察到水是有冷热之分的。这样多感官共同合作,学生对水有了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杨雄.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基础学力的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2).

[2]吴蓓蓓.小学科学课堂中非预设生成的应对[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小学校)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观察小学科学习惯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