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元活动,彰显数学智慧
2018-12-25韦璐
韦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新颖的教学方式。而活动化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旨在“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活动,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不断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游戲是他们的最爱,这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游戏活动,将所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时,可以设置了一个转盘游戏,请同学到转动转盘,每转动一次,指针都会指向一个数,转动3次,会得到3个数,然后学生判断出它们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并和老师比比看谁快。老师只能用眼睛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计算器算。学生们听了规则后,觉得老师必败无疑。于是进入了游戏中,但奇怪的是,每次还没等学生们算出结果,老师都早早说出了答案,而且准确无误,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老师掌握了什么奥秘?好奇心驱使学生立即投入到探索中。
二、设计操作活动,促进数学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强化表象认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发挥指尖智慧,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自己准备的圆形物品的周长。学生们在老师布置任务后,都非常兴奋,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笔者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课前准备的细绳,围绕圆形物品一周,然后用剪刀剪下来,用直尺量出剪下来的细绳的长度,便是圆形物品的周长。还有学生将圆形物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它的长度,便是圆形物品的周长。尽管学生的操作方法不同,但都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但笔者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问学生,每次都这样测量是不是显得很麻烦?有没有直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呢?很快有学生想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关联,这样学生们进入到了新一轮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融入生活元素,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测量校园绿地面积”时,教师出示了校园的平面图,让学生了解校园里绿地的分布情况,再制定测量和统计校园绿地面积的方案。然后教师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分小组测量和计算校园草坪、花圃和树木的占地面积。学生们分工明确,有负责用卷尺进行测量的,有负责记录的,还有负责计算的。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从绿地形状入手,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提取有效的数据,分别算出草坪、花圃和树木的占地面积,然后算出了校园的绿地总面积,再除以师生总人数,就得出了人均绿地面积。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采取单一的讲解模式,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提炼数学问题,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总之,活动教学是当前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拓展学生的思维,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陈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