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2018-12-25何颖青
何颖青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教學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一、捕捉时机,培养兴趣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说要写作文,就显得愁眉苦脸、无话可写。作文是一项创新型的作业,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练写。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笔者从这个阶段抓起,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注重捕捉最佳时机,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写作,为他们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笔者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课,突然,天气暗了下来,刮起了大风,紧接着电闪雷鸣,不一会儿下起了暴雨。这时候,笔者抓住时机,及时引导,问道:“同学们,现在的这种天气,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同学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狂风大作来形容”,有的学生说:“用‘倾盆大雨来形容”。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随机在黑板上写下了 “狂风大作、狂风暴雨、狂风怒号、电闪雷鸣、雷声大作、倾盆大雨、大雨如注、滂沱大雨”等词语,再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出3~4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学生们踊跃发言,笔者又提高了难度,要求学生选择黑板上的这些词语写200字左右的片段,同时要求学生把时间、地点、人物等交代清楚,做到语句通顺、连贯,并使用好标点符号。这时学生们写作的火花被点燃了,写作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消除了怕写作文的畏惧心理。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素材积累也不多,因此,很难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作文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学生只有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优秀的习作。尤其是记事的作文,如果学生没有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将会无从下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于是,笔者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有感而发,学生只有获取和积累了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例如,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后,笔者抓住文本情感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先让同学们说说母亲做过什么事情让你感动,学生们踊跃发言,感慨万千,从中体会母爱的伟大。接着,笔者语重心长地说道:“同学们,母亲为了你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每天为你们日夜操劳而无怨无悔。那么就让我们付出行动,今晚的作业是回家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表达自己的一点孝心。”这样的作文布置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懂得以我手写我心,写出来的作文真实、具体。
三、立足文本,渗透写法。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掌握写作技巧,笔者不仅要求他们多阅读课外书,摘录好词佳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还结合课堂教学加以训练,循循善诱地进行指导,渗透一些写作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笔者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黄山奇松的美丽姿态,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身临其境。课件展示完毕,再让学生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黄山奇松的?抓住黄山奇松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对黄山的奇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修改习作,培养能力。
学生作文写好后,绝大多数是教师批改的,教师们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进行批改,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总是不见起色。为此,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这也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可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学生习作完成后,笔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修改,首先让学生自己修改,读读自己的习作,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字,标点是否正确,再由同桌交换修改,遇到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合作,最后小组向全班推荐优劣两篇习作,请学生到讲台上朗读习作,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全班同学对这个同学的作文进行讨论、修改,取长补短,找出写得好的地方,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主体作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总之,习作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指导,就会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他们的视野,学生就会愿写、会写,在写作中找到自我,找到快乐。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方桥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