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性对话,实现阅读课堂的深度探究

2018-12-25龚艳平

江西教育C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阅读课堂思维发展实践研究

龚艳平

摘 要:对话是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也是学生与教材、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沟通”的重要法宝,能够实现阅读课堂的深度发展。在阅读课堂运用对话教学时,教师必须紧扣学生的认知基础,搭建对话平台,借助对话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探究,最终实现阅读思维的灵性发展。

关键词:对话策略 阅读课堂 实践研究 思维发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起着重要作用。要想让对话策略在阅读课堂无痕运用,教师就要积极营造对话氛围,不断改进教学语言,深入进行文本解读与探究,加入生生对话形式,让学生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发展,最终达到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阅读课堂。

一、营造对话氛围,引领学生在灵性对话中深度探究

在阅读课上,很多教师认为对话应直截了当、直切主题,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投入到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科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出活泼生动的对话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表演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音乐情境等。像创设表演情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阅读文本以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原文中的人物、背景等进行详细揣摩,分析表演时的心理活动、语言和动作表达等,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对话”、回应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升华思想情感。

如在教学《沉香救母》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对文章仔细地阅读,然后把课文所描绘的故事场景用短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沉香为什么历尽千辛万苦也要救出自己的母亲?想象一下,当沉香见到自己的母亲并扑到她的怀中后,沉香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在观看完生动的短片之后意犹未尽,都被沉香执着的精神和对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紛纷说起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道:“母亲是给了我们生命的人,沉香一定不愿看着自己的母亲承受这么多的苦难,所以他历尽磨难也一定要救出母亲。”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沉香,当我见到我的母亲,我一定要告诉她,我一直都很想念她,从今以后,我和父亲要保护好她,一定不会再让她受这种苦了。”这节阅读课上,学生都抒发了自己的看法,与教师进行对话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母亲深刻的爱意。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相关情境时,可以将音乐、图片、动画等表现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真实形象的场景,让学生以另一种艺术形式感受并理解教材,从而产生交流的冲动与对话热情,最终促进有效对话。

二、搭建对话平台,引领学生在灵性对话中深度探究

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尚不完善,独立性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大。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教学语言在对话过程中的使用,努力做到科学准确、形象生动、亲近自然,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主动地与教师进行对话。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应当只满足于将教材讲透,而要懂得联系实际,多结合生活经验,在说话时斟酌一下是不是科学的,会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上课时,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改变单调枯燥的对话方式,适时加入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乏味的阅读内容变得简单有趣,从而帮助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阅读有关教学语言的书籍,了解阅读对话的知识,汲取其中的精髓,并且不断积累生活语言经验,提高选词、用词和理解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如在《闪光的金子》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读到徐虎连夜为主人家修复管道的具体内容时,对学生说道:“有人跟我说这个徐虎真傻,他放着好好的觉不睡,非要帮人家修理管道,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可不能像他一样。你们是不是也同意他的说法呢?”学生听到教师这样说,都开始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一名学生说道:“徐虎不是傻,他这是乐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才对。”教师又说道:“他可是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啊。”学生回答:“但是他帮助这家人有了更好的居住条件,所以是值得的啊。”教师点了点头,对学生的说法表示十分认同,“是的,徐虎虽然没有选择休息,但是他为别人创造的是一个整洁安全的环境。即使累一点困一点,他收获的不仅是心安,也是他人的感激和敬仰。我们都应该向徐虎学习,努力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将来走上社会,也要爱岗敬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又如在《做一片美的叶子》阅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讨论如何能成为真正的美丽树叶。学生集中在一起,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有梦想就行,有的学生则认为什么时候都要脚踏实地。为此,学生都竭尽全力投入到对话的过程中,努力证明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基于平等互助理念之上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生生对话”,活跃课堂讨论氛围,实现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与其他人进行辩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挖掘对话素材,引领学生在灵性对话中深度探究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建立在阅读文本之上的,只有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话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设置探究任务,适当控制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学会独立与合作。首先,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正确解读文本,明确阅读目标,总结文章特点,思考阅读问题,将文本的精要之处提炼出来,保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教师要把握好解读的方向和阅读素材的价值取向,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但不能任由学生进行随意的阅读和理解。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领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探索的种子,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文章的思想情感就蕴含在一些关键性的词句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挖掘这些关键词语,品析其中的情理,从而找到解开问题的钥匙。

如教师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说道:“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依旧有一些落后的习俗,比如文中提到的‘缠足,孙中山就是因为小时候看到自己的姐姐深受缠足的伤害,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废除这个陋习。我们应当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摒弃落后的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学们,除了‘缠足你们还知不知道其他的一些陋习呢?”一位学生说道:“我知道我爷爷村子里有一个习俗,就是如果女子的丈夫死了,那她一定不能改嫁,如果被发现,就要被没收所有财产然后赶出村子。”另一名学生说道:“我记得我妈妈跟我说过,在她小时候,只要生病,家里人就会带她去求神婆,说是要‘驱邪,但不会带她去看大夫。”教师听学生们讲起这些陋习,继续说道:“你们同意这种行为吗?”同学们纷纷摇头,“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应该崇尚科学,坚决抵制这些思想。”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赞成与支持,并希望学生向孙中山学习,将来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在学生充分地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素材的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会和推敲,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实现感性与理性、智慧与情感的结合。教师再可以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图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不断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04).

[2]唐静.对话:文本解读的寻根之旅[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响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阅读课堂思维发展实践研究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巧施练笔,让写作之花绽放
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紧贴新课标,反向设计阅读课堂
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