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临床观察

2018-12-25王海东闵希瑞韩明霞

世界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天麻供血白术

陆 倩 王海东 夏 毅 闵希瑞 乔 飞 韩明霞

(1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中医科,南京,210029; 2 榆林市第一医院手术麻醉科,榆林,719000)

眩晕是一组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位置性或动性错觉的疾病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严重者常伴恶心呕吐、猝然昏仆等症状[1]。常见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疾患之一,其中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病因,目前,西医治疗上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及对症治疗为主,但其效果不甚理想。研究发现,中医药改善眩晕具有见效快以及疗效稳定的优点[2-3]。本科室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眩晕患者多以“风”“痰”“瘀”为主要病理表现,其中风痰上扰型眩晕为临床眩晕的常见证型之一,因此,积极研究中医药在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采用针灸疗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8.2±13.6)岁,平均病程(3.5±2.1)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8例,高血压患者12例,颈椎病患者1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为(57.6±13.8)岁,平均病程(3.3±2.4)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9例,高血压患者13例,颈椎病患者8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葛均波主编的《内科学》[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内科学》[5]眩晕的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风痰上扰型。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且均经询问病史、临床表现、TCD等确诊为眩晕;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加入本研究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等。

1.4 排除标准 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肝肾功能衰竭、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对治疗药物过敏者;严重意识障碍;哺乳及妊娠期等。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需退出与研究者;治疗中途主动放弃治疗者等。

1.6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静滴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中豪国际有限公司;批号HC20090014)20 mL,1次/d,联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1611012],6 mg/次,3次/d,共治疗15 d。2)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针灸联合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针灸选穴: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配穴: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取消毒湿棉球消毒患者穴位皮肤、针身,局部皮肤消毒后,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采用毫针泻法,风池穴向对侧眼球斜刺约1寸深,百会穴沿皮向后斜刺,内关穴直刺约1寸,太冲穴斜刺约1寸,头维穴平刺约1寸,丰隆穴直刺约1.5寸,中脘直刺约1寸,阴陵泉直刺约1.5寸,得气后稍予以捻转提插2~3 min,留针20~30 min。联合口服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药组成:法半夏15 g、白术12 g、天麻20 g、茯苓30 g、陈皮10 g、大枣10 g、生姜3片、甘草5 g。随症加减:若食欲不振,可加砂仁10 g、焦三仙10 g;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5 g、火麻仁20 g;若夜寐欠安,可加酸枣仁20 g、远志10 g养心安神,生牡蛎20 g重镇安神。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共服用15 d。

1.7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5 d观察2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各指标参数值;统计2组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

1.8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对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7]判定2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TCD各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TCD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观察组TCD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2。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7 d、15 d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TCD各指标情况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TCD各指标情况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15 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5.00%(38/40)、67.50%(27/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临床总疗效情况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的一种症状,症状轻者,发作短暂,患者常闭目即止,症状重者,患者常自觉旋转起伏不定,甚而恶心呕吐,部分患者病情时轻时重,常兼他症如头痛等而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其可见于多系统疾患,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劲椎病、耳源性疾病、贫血等[8-9]。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颈椎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以眩晕为主,在中医学中可将其归属于“眩晕”的范畴。“眩晕”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气》云“上虚则眩”,其病因复杂多样,患者或因情志不遂,忧思郁怒伤肝,肝失调达,肝阳上亢,上扰头目而发为眩晕;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脾失健运,聚生痰湿之邪,痰湿中阻,上扰头目,而发为本病;或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荣养头目而发;或因跌扑损伤,血脉瘀阻,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而发为本病。其病性不外乎虚实两端,“风”“火”“痰”“瘀”是本病的常见病因,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10-12]。《丹溪心法·头眩》指出:“无痰不作眩”,因此,在治疗上主张以化痰祛湿,平肝潜阳,健脾和胃为主。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与发展,其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治疗效果显著[13]。研究[14-16]发现,针灸疗法能有效改善眩晕患者的症状,具有不良反应少、不易复发等优点。针灸是中医学的瑰宝之一,足厥阴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本研究主穴选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取其清泻肝胆、平抑肝阳之效,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和中化痰,取督脉之百会穴清利脑窍而定眩之意;配穴取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诸穴合用,起化痰祛湿、平肝潜阳之功效。本研究选用针灸疗法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的症状,其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针灸能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扩张脑血管,增加脑部供血情况,改善脑局部缺血缺氧的状态有关[17-18]。此外,本研究联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选取具有化痰祛湿、健脾和中功效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作为干预药物,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兼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止眩,两药合用,相辅相成,正如李东垣所云:“足太阳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白术补气健脾,茯苓补益脾气兼化湿利水,陈皮燥湿化痰,甘草补益中气兼调和诸药;此外,方中兼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化痰祛湿、平肝潜阳之效[19-20]。本研究结果中,治疗15 d后,观察组TCD各项指标参数值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针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疗效由于单用西药治疗。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针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风痰上扰型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灌注,改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对眩晕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应用于临床眩晕患者的治疗中。

猜你喜欢

天麻供血白术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辣语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