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温肾健脾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2018-12-25王世栋单国辉杨东宇

世界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菌群失调有益菌病证

王世栋 蔡 颖 单国辉 杨东宇

(1 北海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北海,536000; 2 北海市中医医院儿科,北海,536000; 3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长春,130021; 4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内科门诊,长春,130021)

菌群失调是指诸多原因导致的正常菌群的比例紊乱,令正行菌群的作用不能发挥,甚至起到了反作用,进而导致其他类型的疾病出现。目前,随着抗生素的用量不断增加,肠道菌群失调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向。当下,对肠道菌群的调整由2种方法完成:1)益生菌补菌;2)益生元补菌[1]。目前,用益生菌补菌还有许多的问题,如活菌的存活率不高、胃酸会对益生菌有杀灭的作用等问题还没有解决。根据资料记载,用多种中药配置的药剂对肠道菌群的增殖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还有双向调整的作用。为了解中药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医治效果[2]。我们采用中药温肾健脾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者,随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中药温肾健脾法进行治疗,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2.38±4.97)岁,病程3~9个月,平均病程(5.16±1.82)个月;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4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3.05±4.11)岁,病程3~11个月,平均病程(5.14±1.86)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1)粪便镜检球/杆菌比出现错乱的状况。2)对粪便的培育中,计算B/E值<1。3)在粪便菌群涂片中,非正常细菌的数量占有一多半[3]。

1.2.2 中医证型确诊 需按《中医内科学》要求确定,证实患者属于脾肾阳虚的[5]。症状如下:大便稀同时次数多,腹部胀痛,反复发作,同时还有倦怠、饮食质量差,进食之后身体不舒服等病证。舌脉:舌苔发白,脉搏细沉[6]。

1.3 纳入标准 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脾虚的诊断依据;中医药组以疏肝健脾法为原则。

1.4 排除标准 未采用上述诊断标准;未详细公布治疗效果;采用西药等辅助治疗。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孕妇或是哺乳期妇女,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入院之后因为某种因素,使用了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住院治疗之后,使用了生物制剂进行治疗的患者。

1.6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 对参与的2个小组的患者而言,都不可以服用有关抗菌的药品,需按照患者的状况,改善其饮食,对水电解质平衡出现错乱的需改变[7]。

1.3.2 观察组 用中药医治,处方:黑顺片、干姜、白术、黄芪、莲子各10 g,肉桂、砂仁各3 g,茯苓、焦三仙各12 g,炒扁豆30 g。1剂/d,用水煎服,2次/d。若腹部感觉发凉的患者,还可另加吴茱萸3 g以及补骨脂10 g;若患者腹痛感强烈,可另加延胡索、香附各10 g;若机体内有湿热的,令加黄连、黄柏各10 g,马齿苋20 g;若患者有坠肛状况,可另加升麻10 g、太子参20 g、生黄芪30 g[8]。

1.3.3 对照组 服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2次/d,每次4粒即可。2组都需不间断的服药56 d。

1.7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在医治完成后的起效时间和临床疗效,还需有半年的随访,了解复发的状况。

1.8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临床病证已经不见,大便正常。体征、实验室检查的数据都呈现正常状况。2)显效:临床病证好转,大便每天约3次。体征基本复原。3)无效:临床病证没有得到解决,大便依旧不正常,体征尚未完全的复原。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通过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起效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起效时间的比较情况(例)

2.2 2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88.0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正常人,其肠道菌群大多是厌氧类型的菌群,可达99%以上。大致可分为3类,即有益、有害以及中性菌[9]。有益菌是机体维持机体生命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组分,对食物的消化、各种维生素的合成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有害菌群有抑制效果,对有害物质还有分解的作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有益菌群的重要构成。人体的肠道内约400种菌群是可以经培养获得的,按其作用可分为主要菌群和次要菌群,类杆菌属,优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都是主要菌群的构成部分。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是次要菌群的组成部分。菌群失调包括了细菌的数量、比例、生物学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发生改变[10]。

从中医学角度看,脾胃虚寒的患者,其机体会出现消化吸收障碍,会出现以下的证候,如:大便稀、机体消瘦等,患者身体内的器官平衡被打破,出现菌群失调状态,进一步加重了脾虚证候[11]。经研究,在形成脾虚湿困的原因中,肠道菌群失调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肠道中,益生菌数量庞大,是优势菌群,菌群分布范围广泛,密集程度均衡,但是,当出现脾虚湿困时,小肠功能出现障碍,大肠失去了肠道功能,有益菌群会随着大便排除体外,时间长久之下,肠道失去的益生菌数量过多,最终会致使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丢失[12]。对50例参与研究的患者研究发现,和正常人比较,其大便中的双歧杆菌数量非常稀少,服用健脾渗湿汤之后,该菌群的数量显著增多。腹泻,肠道内的环境出现了变化,菌群的平衡受到了破坏,导致肠道的蠕动速度加快,肠壁的通透性提升,大便偏稀,导致益生菌数量流失严重,破坏了肠道黏膜正常的免疫功能,阻碍益生菌的竞争力,导致病菌在肠道中迅速繁殖[13];脾虚湿困,最主要就是在患者的肠道中的杆菌的数量庞大,导致双歧杆菌的数量和肠道中杆菌的比值降低。经动物实验发现,患有脾虚的老鼠,其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受到破坏,肠道中的菌群的多样性下降显著,有益菌群的数量减少过快,服用健脾益气中药四君子汤后,令菌群紊乱的状态恢复原样[14]。脾虚及湿浊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肠道内细菌的平衡状态,肠道内的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胀)、呕吐等。对肠道内菌群的品种、数量等调整之后,可有效缓解临床病证。当下,预防肠道菌群失调主要有:1)对原发病因医治,改善可能出现的诱发病因;2)改善机体的营养不良现状;3)服用益生菌制剂,如益生菌、益生元等[15]。

在中医学中,肠道菌群失调会呈现出腹泻等病证,同时还会出现小肠吸收障碍,大肠传到功能紊乱等病证,长期下去,会对脾肾有伤害,导致清浊不分[16]。脾肾虚弱是常见的证候。在临床治疗中,用温肾健脾的方法,可取的很好的疗效。所需药物:黑顺片、肉桂、党参、干姜、白术、莲子、甘草、茯苓、薏苡仁、炒扁豆、砂仁等。对患有脾虚湿困证候的患者,健脾化湿则是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可提升脾胃的健康,排除体内的邪气,令气血得到疏通[17]。在对脾虚湿困病证的治疗中,健脾化湿和补充益生元所获得效果相当,同时还有协同效果,机体的内外环境都可改善,令肠道内的菌群数量、构成比例得到复原,从而恢复脾胃健康。实物的精华形成卫气,对机体有保护的作用,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根本,可预防病邪入侵,这就和现代医学上的免疫系统的作用相同[18]。在《慎斋遗书》中记载:“若病证医治不好,就到脾胃中寻找原因”“脾是后天的根本”“若脾健康,则不受邪病入侵”“脾胃是生命的根本”“若脾虚,则五脏都不健康”,证实了中医中的“脾”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这是中医免疫学理论的关键[19]。

从结果证实,观察组效果更好。但是在起效的时间上比对,在21 d内,对照组的效果要好于观察组,可能是因为药物的作用不一样所致,对脾胃功能施行改善,调整胃肠道内的环境,对肠道内的有益菌的快速繁殖有着积极作用,强化了益生菌的活性,对消化功能有促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和益生元的作用相当。对照组主要是对益生菌进行补充,令肠道环境改变,令部分菌种快速增殖,对益生菌的复原有促进作用。在21 d后,观察组要好于对照组,这就证明,中药对肠道内的益生菌的繁殖有积极的作用,这和益生元的作用相似,同时,用药时间的递增,肠道内的有益的益生菌数量一直在递增。对照组主要是以补充益生菌为主,改变了肠道内的环境,对肠道内的益生菌的生长和增殖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因其种类较少,对肠道内的总体环境产生的效果并不显著,补充的有益菌种,也可能会丢失,这也是出现疗效不好的因素。所以,在长期的效果方面,对于治疗的小组,其肠道内的细菌增殖的效果颇佳,对肠道的内环境的改善显著,即使停止用药的时间很长,效果依然很好。但是,本病证的临床类型表现的不一样,以某一种病证为主,同时还会出现其他的病证。因此,出现腹泻的时间很长,还需考虑患者有湿邪热邪,在服用药时,需考虑。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20-24]。

强化中医脾和肠道内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这会对证实脾虚湿困的证候有帮助,对于阐明肠道疾病的发病原因,益生菌所起到的作用大,同时对治疗起关键作用[25]

猜你喜欢

菌群失调有益菌病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如何保护肠道有益菌?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畜牧业中4种常用有益菌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