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的分布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2018-12-25徐玉珍费素娟
徐玉珍 费素娟
徐州医科大学1(221000)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
背景:胃息肉为胃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其发生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结果:共纳入胃息肉患者464例,男女之比为0.31∶1。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主要分布于胃体、胃底和胃窦。Hp阳性率与息肉类型、息肉部位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胃窦与非胃窦部位之间增生性息肉的Hp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炎症性息肉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女性胃息肉患者多于男性,胃息肉主要位于胃体、胃底和胃窦,Hp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
胃息肉[1]是指突出于胃腔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多起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因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而常被忽视。常见的胃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对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见。1994年WHO将Hp列为Ⅰ类致癌原,且Hp感染与多种消化道疾病有关,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不同类型息肉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临床上胃息肉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12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确诊为胃息肉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既往未接受过内镜下治疗息肉者;②胃内准备良好,不影响黏膜观察,且胃镜检查完成了对胃内各部位的观察;③经胃镜下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良性胃息肉者。④行Hp检测前4周内未使用过抗菌药物和铋剂,2周内未使用过抑酸剂,且从未行Hp根除治疗。排除条件:①不符合纳入条件1~4条中任何一条者;②有胃手术史;③有胃息肉病史和胃恶性肿瘤病史;④有炎症性肠病史;⑤有家族性息肉病、家族性胃癌病史、Gardner综合征、Peutz-Jegher综合征。
二、检查方法
内镜下摘除的所有胃息肉标本均由HE染色或免疫组化染色判定其组织病理类型;所有Hp检测结果均来自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以判断有无Hp感染。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464例胃息肉患者中,男性111例,女性353例,男女之比为0.31∶1;年龄19~82岁,平均53.5岁;Hp阳性179例(38.6%);增生性息肉258例,胃底腺息肉162例,炎症性息肉44例;24例息肉位于贲门,胃底128例,胃体210例,胃角3例,胃窦99例。三种类型胃息肉主要分布于胃体、胃底和胃窦(图1)。
图1 三种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情况
二、Hp感染与胃息肉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Hp感染与胃息肉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而与息肉类型和息肉部位有关(P<0.05)(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增生性息肉与胃底腺息肉(χ2=33.435,P<0.001)、炎症性息肉与胃底腺息肉(χ2=13.388,P<0.001)之间Hp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胃窦息肉与贲门、胃底和胃体息肉之间Hp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271,P=0.002;χ2=33.417,P<0.001;χ2=55.747,P<0.001)。
表1 Hp感染与胃息肉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n (%)
三、胃窦与非胃窦部位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情况
胃窦部位与非胃窦部位之间增生性息肉的Hp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58,P=0.003),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0.828,P=0.381)(表2)。
表2 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在胃窦部位与非胃窦部位的Hp感染情况
讨 论
胃息肉患者常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多于体检或合并其他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内镜检查技术的广泛开展,胃息肉的检出率正逐年升高[2]。本研究中,女性胃息肉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与多项研究[3-4]结果一致。息肉类型以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常见,炎症性息肉较少,胃体、胃底和胃窦是这三种类型胃息肉的好发部位。Hp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而与息肉类型、息肉部位有关,其中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明显高于胃底腺息肉。与多项研究[5-6]结果相符,提示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与Hp感染的关系更为密切。此外,胃窦息肉的H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胃窦息肉(70.7%对29.3%),说明胃窦息肉与Hp感染密切相关。其原因可能与Hp在胃内较为专一地定植于胃窦部有关[7]。胃窦部位增生性息肉的Hp阳性率最高,提示胃窦部位增生性息肉可能与Hp感染密切相关。
Hp感染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8-9]。胃癌发生部位以胃窦部多见。本研究发现,胃窦息肉以增生性息肉为主,且与Hp感染密切相关。故推测胃窦增生性息肉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但尚需行进一步研究证实。
由此可见,临床上若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位有息肉,且活检或内镜摘除标本提示病理类型为增生性息肉,推荐常规行Hp检测,阳性者应行根除治疗。我国指南已将增生性息肉作为根除Hp的适应证[10]。有研究[11]发现,根除Hp对增生性息肉有治疗作用,可使大部分增生性息肉消退或缩小,并建议行内镜治疗前先根除Hp,已行内镜下治疗的息肉患者若合并Hp感染,亦应根除Hp,以防息肉复发。本研究中,胃窦增生性息肉仅占34.1%,说明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促进增生性息肉的形成。
本研究中,胃底腺息肉的Hp阳性率较低。有研究指出,胃底腺息肉与Hp阴性有关[12]。另有研究[13-15]发现,胃底腺息肉的发生可能与长期应用PPI有关,尤其是服用时间>12个月,可使胃底腺息肉的患病风险增加4倍。而PPI对Hp有抑制作用,进一步说明胃底腺息肉与Hp阴性相关,提示Hp感染可能是胃底腺息肉的保护因素。
综上所述,女性患者更易发生胃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均与Hp感染关系密切,而胃底腺息肉可能与Hp阴性相关,胃窦息肉的H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胃窦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