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生命大地》连载之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

2018-12-25赵富海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断代殷墟遗存

□赵富海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一位领导人出访埃及,埃及有关部门向中国领导人介绍埃及历史。古埃及历史时期划分得非常清晰,甚至精确到年、月、日。回国后,这位国家领导人立即召开会议,立项“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任项目组组长,碳十四测年专家仇士华、天文学家席泽宗、考古学家李伯谦为副组长。1996年5月,项目正式启动。参与这项攻关项目的有国内各学科200多位专家、学者,其中的83位顶级专家内,郑州籍的有两位,一位是发现郑州商城的安金槐,另一位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

启动于1996年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目的是探寻尧舜禹、断代夏商周,为公元前841年以前的中国历史建立了1200年的三朝年代框架。通过对夏商周年代学的研究,不仅解决了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未定的疑难问题,而且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编年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位夏代年表是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夏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自夏代起有了国家建制。李伯谦进入“夏商周断代工程”后,他走进历史,不再是观者。他与200多位学者一起,与“工程”同甘共苦、肝胆相照。

188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这是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引出了《史记·夏本纪》为信史。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探索夏文化的问题。1959年夏,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考古学上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新的发掘填补了夏商周文化谱系中的缺环。例如,对琉璃河西周燕都居址的发掘,找到了西周中期的遗存,第一次将居址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对安阳花园庄、邢台东先贤的发掘,找到了商代前期晚于郑州小双桥、早于殷墟文化一期的遗存。对新砦遗址的发掘,再次确认了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的新砦期的存在。

在夏代年代学框架中,夏王朝的始年是一个关键问题,它的基础就是必须对夏文化发展历程做出科学的回答。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期间,李伯谦以二里头类型是“少康中兴”之后夏文化这一论断为出发点,结合登封王城岗遗址和新密新砦遗址的新发现,明确提出了夏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以王城岗大城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以新密新砦遗址二期为代表的新砦期遗存、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代表了夏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其中,王城岗大城可能是史籍中“禹都阳城”的阳城,新砦期遗存可能是“后羿代夏”时期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则可能是“少康中兴”以后直至夏桀时期的夏文化。上述论述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构建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提供了考古学依据。

1998年12月15日,李伯谦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上作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专题演讲,题目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课题的新进展》,《文物》杂志1999年第3期对其进行全文刊发。

夏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关于夏王朝始年,有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23世纪诸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提出的夏代年代学的目标,是建立夏代年代学的基本框架。而建立夏代年代学基本框架的前提,是要从考古学上确认夏文化,找出夏商文化分界的界标。

李伯谦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早期夏文化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取得共识,夏代年代学的基本框架便难以建立。那么夏代年代学的基本框架建立不起来,必将影响对早于夏代的史籍称之为“五帝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乃至文明起源的探索。当然,其他诸如夏代其他都邑的地望、夏文化与邻境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夏文化的来源、夏文化的类型、夏文化反映的夏代礼制、夏文化反映的夏代国家形态、夏代的文字、夏族居民的体质特征等,都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1999年,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新砦遗址进行了发掘,证实赵芝荃提出的“新砦期”遗存的确存在,从而将其列入“夏商周断代工程”新增课题。对新密新砦遗址发掘所获得的资料的初步认识,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拓展了夏文化研究的领域。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写的《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李伯谦为其写了前言《新砦遗址发掘与夏文化三个发展阶段的提出》。前言写道:1999年9月开始的对新密新砦遗址的发掘,是1999年5月28日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时设立的“新密新砦遗址的分期与年代研究”课题的工作内容,目的是探索早期夏文化,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拟定夏代年代学基本框架提供支撑,并为即将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累资料。发掘工作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成立的考古队承担,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名义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赵青春为骨干力量,他参与了从发掘、整理到编写报告的全过程。

1998年9月至1999年5月,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建设,在郑州市管城区北下街发掘的6号、10号、12号、14号基址,被定为二里岗下层一期。不仅内城如此,外郭城的发掘资料同样可以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课题的新进展》一文中,李伯谦论述:“‘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商前期年代学提出的目标,是建立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通过对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城和郑州小双桥三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进行新的发掘研究,目前已经可以判定: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城两者基本同时,小双桥遗址是紧接郑州商城的衰落而兴起的。十分可喜的是,前不久在传为‘祖乙迁邢’的河北邢台东先贤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证实以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曹演庄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在邢台市有较多的分布,其时代晚于小双桥遗址而早于殷墟一期。在殷墟洹水北岸花园庄一带的发掘,发现一处有大片夯土、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其早段的面貌接近小双桥,晚段不晚于殷墟文化第一期。有学者已指出,其早段遗存或与‘河亶甲居相’之相有关。目前对上述遗址正进行综合研究,在排定其先后序列的基础上,再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有可能一一指认其分别为何代商王所都。如果文献记载的商前期几处都城遗址能够得到确认,那么,以此建立的商前期年代学框架就会比夏代年代学的基本框架要详细多了。”

“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商后期年代学提出的目标,是确立比较准确的年代。这不仅是因为商后期盘庚迁殷至纣之灭、273年更不徙都的安阳殷墟,经过几十年的发掘,发现了商王的宫殿、宗庙、陵墓、手工业作坊等遗迹,而且十分重要的是,还出土了大批甲骨文和青铜器。甲骨文中有商王武丁时期的月食和日食记录,青铜器上有商王年祀的资料,天文学家经过推算,可以得出武丁等商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但这尚需要考古课题研究成果和测年结果的验证。“夏商周断代工程”设定的“殷墟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考古学专题,目前已将殷墟文化分为连续发展的四期,各期可与甲骨文分期以及相应的商王相对应。过去对殷墟是否有盘庚、小辛、小乙三位商王的遗存,学术界存有分歧,殷墟洹水北岸花园庄遗址的发掘,其晚段遗存的时代与原来所分的殷墟文化一期或部分相当,很可能即是盘庚迁殷之后至武丁早期的遗存。至于第四期,根据新的研究,其中一部分墓葬和遗址的绝对年代有可能已经进入西周纪年了。

“夏商周断代工程”对西周年代学提出的目标和商后期一样,也是要确立比较准确的年代。而西周列王比较准确年代的确定,首先要依赖于武王伐纣之年即西周始年的确定。武王伐纣之年,从汉代刘歆以来,历史学家、天文学研究者不乏其人,迄今共提出44种意见,早晚相差112年。对确立武王伐纣之年,考古学虽不能提出具体的年代,却可从考古学上找出商周分界的界标,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伯谦的学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求真。在对郑州商城的认识上,也闪烁着求真的光芒。

李伯谦说,在学术界,对于郑州是不是在商城最早时期建立的有争论。当时主持发掘的安金槐先生认为,它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唐代地理书《括地志》所记的商王仲丁隞都的所在,所以主张郑州商城是仲丁隞都。参加过二里岗发掘的邹衡先生最早也是倾向隞都说。后来,他从郑州商城延续时间较长,郑州金水河出土战国“亳”字陶文,《左传》襄公十一年鲁、晋、宋等国伐郑曾盟于郑地的亳城北,以及商亳邻国如葛的地望等方面,详细论证了郑州商城不可能是仅居仲丁、外壬二王的隞都,而是从汤至大(太)戊五代的商汤始建的亳都,是商朝的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当时这两种观点相持不下,难分伯仲。偃师商城发现以后,虽有学者主张偃师商城是亳都,但认同郑州商城是商汤亳都的人越来越多,郑州商城是商汤所建的第一个国都——亳都的观点应该成立了。

李伯谦 《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于201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皇皇巨著有三大亮点。第一,他在《前言》中有一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该书是对这句口号的纪念。第二,在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问题上,最能代表李伯谦学术观点的是 《考古视野的三皇五帝时代》《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张家港市东山村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的启示》和《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三个阶段》。第三,该书分三部分,共58篇,其中晋文化研究(第三部分)有14篇,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属于西周考古。

2000年10月,“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核心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在国内外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但李伯谦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把眼光投向了更加深远的领域,主持起草了《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几点设想》,呈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建议国家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随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获批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李伯谦是主持人之一。

李伯谦用“阶段性成果”来总结“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工程”由多学科人员参加,大量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二、提出的40多个小课题,通过考古发掘,如新密新砦遗址的发掘等都有新的发现。三、关于夏文化演变,搞清楚了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三者的先后年代关系。四、确定了夏商的分界。“夏商周断代工程”提出了一个演变范围,以公元前1600年为分界。它为复原整个商文化的发展过程找到了一个起点。

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表还有不够精准之处,但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猜你喜欢

断代殷墟遗存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百年来古戏台断代问题研究
三代铜爵的断代与辨伪
梁冠华
殷墟
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启动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纳西东巴文分域与断代研究中一些瓶颈问题的思考
记忆殷墟妇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