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诚信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12-25信应君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诚信总书记价值观

□信应君

“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发展诚信文化,努力营造“守诚信”的浓郁文化氛围,让“守诚信”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追求,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从言从成,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源去认识事物,依据事情本真与人交往,是一种真实不虚假、诚实不欺骗的优良品格,是一个人养心修德的根本。“信”,从人从言,即“人言”,“人言为信”,表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说文解字》释:“信,诚也”。信,即守承诺、讲信用。“信”是以“诚”为本的交往方式,是在语言真实基础上确立的说话算话、信守承诺的行为方式。从字面的意思看,“诚”侧重于内心修养,“信”侧重于行为规范。“诚信”就是内诚于心,外信于形。它强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守承诺、诚恳待人。“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诚是信的前提,信是诚的保证;诚是信的内在自觉,信是诚的外在展现。诚信合一,立德立人,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中国最早关于“诚信”的文献记载,见于《尚书》。《尚书·尧典》中,赞扬帝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尔雅》释曰:“允,信也;允,诚也。”意谓尧“诚信恭谨,推贤让能,光照四方,道通天地”。在商汤对臣民的誓言中,也有“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之语。这说明,早在五帝、三代时期,诚信已是为政者治国理政之本。

春秋时期,是诚信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诚信成为一个国家生存的根基。先秦诸子中,儒、道、法、墨、杂等各家虽然主张各异,但对诚信则都高度关注,各有论述,诚信在政治、外交、军事层面的重要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和运用。

孔子在《论语》中从多个方面阐述“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信”被列入为人最基本的“五德”:“恭、宽、信、敏、惠”。 《左传》中“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等话语,屡出君臣上下之口。子思在《中庸》中,首次对“诚”作了哲理、伦理的深入阐释,将其提升到“天人之道”的高度来认识:“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传承发展子思“诚”的天人之道,将天人合一统一于至诚之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并提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他还发展了孔子的诚信思想,将“朋友有信”提升到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的“五伦”之中,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道德基准。荀子对诚和信的思想也有深入论析,进一步将孔、孟提出的“朋友有信”的道德要求扩展为商贾、百工、农夫等各种职业的道德准则,提升、巩固了诚信的社会人伦道德属性。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诚信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诚信。但人们还是要大胆讲出诚实的话、做诚信之事,把诚信作为社会合作、交流的基础。《墨子》云:“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符节也。 ”《管子》对“诚”“信”也有论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言行一致,交往才能顺畅;诚信无欺,天下才能团结和睦,社稷才能根基牢固。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不但大量论及诚与信,且有《贵信》专论诚信。可见,“诚信”是百家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

二、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的诚信文化,为诚信社会的构建开启了多维视野,为我们弘扬守诚信的传统美德、构建诚信社会提供了基本遵循依据。

(一)治国理政的诚信观

诚信是治国安邦之道。守诚信是社会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左传》中说:“信,国之宝也”,信用是国家的重宝,是一种国家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政府立信,形成了新时代的政治诚信观并成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论语》载:“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把“足食”“足兵”和“民信”作为治国的三大法宝,三者之中“民信”最为重要。强调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而社会一旦形成诚信之风,国家的政令就会畅通无阻。守诚信“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根本,倡导诚信是实施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

诚信是立国之基,立身之本,它不仅是个人守规矩讲原则的体现,更是维系社会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吕氏春秋·贵信》中描述了一个社会诚信缺失的严重后果:“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习近平总书记说,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将讲诚信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2014年6月30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讲诚信就是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敢于承担责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方针政策不动摇,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探索、坚持、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贡献进行创新梳理和整合,重申不论时代怎样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会变。“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牢牢抓住,善作善成,起“徙木立信”的作用,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从“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到铁腕治腐,不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搞“见好就收”,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 “猎狐”。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政府的公信力逐步提升,在国内外树立起了一以贯之的诚信政府的形象。

(二)国际交往的诚信观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7年2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其他文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注重吸纳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这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因为兼顾不同文化价值观念而具有世界特征。“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新探索,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需要恪守诚信,作为国与国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获益不均,个别国家基于冷战思维,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措施,执意挑起贸易战,滥施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霸凌行径,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诚信缺失,这种行为势必会被世界各国所唾弃。而中国不仅把诚信作为人际关系的根本,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也无不以诚信为基石。

对于中国人讲诚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外交场合谈及。如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国会时就提出 “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信”阐述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互信互惠的正确的“义利”观念促进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2014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韩国之际,在韩媒发表的署名文章 《风好正扬帆》中强调:“‘信’在东方价值观中具有重要地位,‘无信不立’是中韩两国人民共同恪守的理念。中韩以信相交,确保了两国关系长期健康发展的牢固基础。”在首尔大学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指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要推动睦邻友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打造共生、共荣、共享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题为《守望互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的重要演讲:“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人讲求言必信,行必果。中国说到的话、承诺的事,一定会做到、一定会兑现。”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巴基斯坦时引用 《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强调这与巴基斯坦人所说的“诚信比财富更有用”契合相通。

国之信,重九鼎。诚信,不仅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至关重要,在国与国关系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长期以来,中国秉承睦邻友好的理念,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同时,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诚信作为建立新的安全观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要素,在全球外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历史证明:不讲信誉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不讲信誉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企业,不讲信誉的社会是堕落混乱的社会,不讲信誉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

(三)立身处世之本的诚信观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身处世之本,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礼记》中说:“君子诚之为贵”,将诚信视作最为高尚的道德人格。《大学》强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从古至今,言而有信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赞颂,事业得到人们的支持。若是言而无信,人们就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弟子规》用“凡出言,信先行;事非宜,勿轻诺”来劝谕人们要守诚信、践诺言。商鞅的“立木为信”、季布的“一诺千金”,都反映出当事者内在的诚信人格特征和道德精神的价值普惠,倡导以诚信为立世之本、为人之道。

对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诚信文化,铸造公民的信仰精神,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道德追求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了重要阐述。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并发表讲话,他指出:“公有制企业也好,非公有制企业也好,各类企业都要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法律底线不能破,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贩假等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偷工减料、缺斤短两、质次价高的亏心事坚决不做”。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 “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这意味着,诚信建设由注重教育转向教育与制度建设并重,是我国诚信文化建设实践的一大突破。

三、以诚信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它既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进行思想层面的现代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015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其深刻的传统文化价值根源。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的崇礼文化,“保息养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富民思想,“和为贵”的和谐精神。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样也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如“为仁由己”的自由思想,“隆礼重法”的法治思想。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深度契合,如“诚之者,人之道也”,“仁者,爱人”,以及笃实践履、诚敬为学的敬事精神,“民胞物与”的仁爱境界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弘扬诚信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还有益于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基础上,阐发蕴含其中的“讲诚信、重承诺”的宝贵品格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使人们能自觉地遵守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就需要找准宣传普及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多运用大众化语言,通过讲故事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多联系人们身边事例教育感化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

要注重发展诚信文化,着力加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推进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为基础,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激励守信、惩戒失信,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人类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力道德支撑。

猜你喜欢

诚信总书记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