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您家孩子的“学习续航时间”是多长?

2018-12-25罗玲编辑月儿

科学生活 2018年12期
关键词:智商事情大脑

文/罗玲 编辑/月儿

学习的“续航”能力

一天晚上,我在房间里接一个工作的电话,时间有点长。放下手机回到客厅,看到女儿黑着脸、叉着胳膊对我怒目而视。我说:“怎么了,我就是接个电话啊。”她说:“我感到情绪暴躁!”很快我看懂了:她刚刚做完老师布置的9道计算题。这些题是作业以外用来练习运算速度和准确率的题。今天的题是好几位数的小数除法,结果都是约等于,最后三道要求约等于到小数点后面三位,这就意味着你要算到小数点后四位。做完这些题,她说情绪暴躁,想打人。这用现在网络的话讲,就是“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拍拍她的肩膀,说“那你玩点什么放松一下吧。”她自己进房间关门。后来发现,她放松的方式是,在门上做了个机关。她用绳子栓了一个小球,粘在门和门框上。谁使劲把门开大,小球就会掉下来打到这个人。我一直没进她房间。她爸回来,热情满满地开门跟她打招呼,自然妥妥中招。她哈哈大笑。

这么好的小孩,硬是被数学题折磨得要干点坏事。

刚好最近的数学单元测验,她只考94分。其中两分是个超纲题,其余都是马虎错的。但毕竟,那两分超纲题,也有同学做出来了。她很不满意,由此又跟我探讨一个许久不提的老话题——“难道别人比我聪明”。我说,那是人家努力了。她说,可是成绩好的那几个人从低年级就是成绩好。我说,当然,基础不同。

后来想想,告诉她,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每个人能持续动脑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这就好比是大脑的“续航时间”不同。有的人,集中精力一会,就累了;有的人,可以比较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

比如,同样做枯燥乏味的数学题,你做完已经烦得不行了。有的同学做完,还可以心平气和地保持同样准确率再做9道。这是一种能力。考试时,续航时间短的同学,在做题期间和最后,随时都可能水平下滑,所以各种马虎的错就都出现了。

的确,她班总考前几名的几个孩子,都是比较能坐得住的孩子。有的是因为性格如此,就是稳当、仔细的性格。有的孩子平时很淘气,但是从小练琴时间长,可以在图书馆里连续读书三个小时。在小学阶段,各种高阶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还用不上多少,课程难度也还有限,这种情况下,能集中学习多长时间,这个因素就显得很重要。

另外,随着年级增高,由此而进一步导致的大脑思维能力等的差距,也会累积得越来越大。比如,有这种耐力的孩子,对于一道不懂的数学题,可以不断从不同角度去尝试,直至逐渐摸清门道,最后成功解出。他们在这个过程里学到了很多。而一眼看去不会,试试,不成功,就没耐性的孩子,就失去了这个对思维锻炼的机会,也没得到解题经验。

我们平时总说集中注意力,这只说了事情的表面。你集中了以后,是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这种“学习的续航力”不是单纯的定力、耐力。仅仅能坐住还不够,而是大脑能持续地全力在工作。

集中做事的内容、方式也有级别之分。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最低的级别是,集中注意力听课。小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常常在于课堂上究竟能专注听课多久。任课老师们会发现,成绩差的学生,几乎都是只能专注听课一会。而那些“学霸”孩子,他们即使对于自己会的内容,也照样全程认真听。记得我小学五年级时有位语文老师,她讲课时,讲着讲着,就眼睛盯着我,好像在单独给我讲,搞得我很尴尬。她有一次曾对全班夸我,“你们看看人家罗玲是怎么听课的!”现在想,估计我当时是少有的认真听课的学生。

其次的级别,大概是阅读。读书,是读几行就得放下玩点别的,还是可以持续地专注读一段时间?只有在持续专注阅读中,很多更复杂的思考才能发生,比如,你能够把正在读的内容和刚才读过的联系起来分析,你会看明白前后文连接起来共同组成的深层意思,你可以有效预测后面段落的内容。否则,读几行就放下,那多半只能看个表层的热闹。

现在很多成年人,被手机训练得注意力时长特别短。即使看手机,也不能连续看完一屏的文字。读书就更是如此,看半页,就得放下,刷个手机缓解一下大脑神经,否则就整个人都不好了。所谓“整个人都不好了”,也就是,你触碰到大脑神经所能承受的极限了。我们的大脑已然退化,这个极限、阈值在降低。

有的学生听课和阅读没问题,但对于更难一点的事情,比如练琴、做数学题,就会难以维持很久。我女儿二年级时,曾和她爸玩数独游戏。当时我听到她爸说,玩这个游戏,最关键的是,能不能进行连续的推理思考,能坚持动脑筋多久。记得看到过国外的调查:人们用电脑办公,平均大约每八分钟就得刷一下其他页面。

研究人员发现,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智商或许比平均水平高一些,但并不一定是最高的。真正让他们取得成就的因素是,他们有长时间持续工作的能力,他们的疲劳阈值比普通人高很多。他们都是工作狂,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是常态。这样的工作量积累出来,才会有本质的不同,取得实质的进展和成就。

如何提高学习的“续航力”?

必须说,有多种情况会影响这个能力。有的学生是天生情绪更稳定、不易激动。人的大脑里好比有冷热两套系统。冷系统负责让人冷静下来、刹住车。有的人头脑里冷系统作用比较大,他们总是显得沉稳冷静(当然他们也许会有点慢性子、内向),所以他们大概很容易就可以做到长时间保持安静,集中精力于一件事。

还有的学生,他们在其他某些方面看似头脑简单,比如对交往不是很敏感。他们或许头脑里分神的事情比较少,所以也很容易集中于一件事。周围人说笑等外界信息,对他们干扰不大。而有些女生,学习起步也早,看起来也很机灵,但成绩不稳定,或许一个因素就是,她们头脑里想的事情比较杂。

学生在某科基础越好、水平越高,他能持续学习的时间也会相对更长,因为这些任务对他来说更简单,消耗更少。

另外,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触电子产品,这也一定会有影响。有些小学生刷抖音,刷微信。他们跟别人加了微信后,免不了会留意别人发给自己什么了。曾有家长跟我说,担心孩子没手机在同学间不合群。其实,在小学生之间谈论的内容中,手机上的东西和游戏,只是很少一部分。而成绩对小学生在群体间地位的影响,比家长以为的要大。

除掉这些因素,这个能力再就是通过一点点的练习来提高的。比如,每当有男孩的家长问我,怎样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坐住听课。我回复,首先得让低年级孩子明白听课的意义,就是让他认同这个事情,有动机。其次,要在平时用各种事情锻炼他,让他能持续专注的时间逐渐延长。比如,带孩子玩需要专注的游戏。玩桌游、学个棋类等智力游戏都可以,最好用孩子喜欢的活动来练习。当然,其余时间,要保证他有足够户外运动和自发游戏的机会。

这些能力不是一天练成的,是在孩子成长中,随着他大脑发育水平的提高,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而逐渐提高的。所以,孩子从幼儿期开始,就要有这样让他坐住、专注一会的游戏。

对小学生也是同理。前面说的数学运算题,虽然我也觉得练习这个实际用处不大,但既然老师留了作业,就当作锻炼大脑了吧。

当然了,每个人在做不同事情时,能专注的时长有显著不同。玩乐高,孩子可以玩半天不动。做枯燥无意义的运算题,几道就够了。所以,好的教育者,要努力开发出让孩子们有兴趣、有动机,并且也真的有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这样,孩子们愿意做,成功体验更多,学习的续航力才会真的得到增强。

可见这是双方面努力的结果。如果我们大人只是要求孩子,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改进,那岂不是我们在偷懒?

后来,我和女儿讲了这个道理。我告诉她的做法是,以后无论是读书、练琴还是做题、运动,都尝试着这样做。

1.在自己感觉有点累了,想休息时,稍微再坚持一下,看看是否能挑战自己的极限,延时一小会。

2.给自己设定目标,不达到就不停下。当然目标别设得太离谱,说到底还是想办法让孩子多坚持一点点。比如,健身运动,我们常常是在最初开始的一会感觉很累,稍微坚持一下,发现身体活动开了,反倒不那么累了。所以无论是对你的身体肌肉、还是大脑,你要相信它明白你的要求,可以随着你逐渐的加量而拓展它的能力。

女儿一直说以后要当建筑设计师、发明家什么的。我说,做数学题和做个建筑项目,也是差不多的,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同理。做一个建筑项目,首先你要搞清各种信息:土壤、住户的需求、材料的选择等,这是读题。错一个,后面做再好也是错了。然后思考解决思路,就是解题思路。再之后是具体执行,就是运算。最后验收,是验算。那么在具体执行过程里,或许你预计有三个问题要解决,实际实施起来,你会发现,问题冒出来不三十个(世界上多数事情都是这样的)。这时,你需要有脑力的耐力和心理的耐力,坚持着把它们一环环去解决了。

如果只有好点子、有创意,但没有持续专注做事的能力,那么基本上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我曾经介绍过,一位国外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研究出了可以成功检测出胰腺癌的试纸。这项发明将拯救无数人的生命,因为胰腺癌早期发现的治愈率极高。这位青少年在研究中,需要把八千多种蛋白质逐一尝试,找到合适的那一种。据说他是在尝试到大约四千种蛋白质后,才发现了它!

可见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写小说,都是比做几分钟运算题要枯燥、艰辛很多倍的细致工作。取得成就的人,下的是笨功夫。上学的意义之一,无非是在锻炼大脑有持续工作的能力,好能胜任以后这些复杂的事情。美国的一些教育者,他们成功地帮助来自低收入家庭、曾经辍学的孩子,通过补习,最终考上大学。正当教育者为这些成就而欣慰时,人们很快又发现,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与经过完整高中教育的学生比,辍学率更高。其中的原因或许是,他们成长中错失的两三年高中教育,使得他们错过了一些扎实的学习训练,因而难以胜任大学的学习任务。

当然了,以后科技将带来很大的变化。现在太多我们做的事,以后都有机器人可以做。但是,即使在这种背景下,具备持续工作的能力仍然是很重要的。因为重要的思考、创造,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你的头脑不运转到足够复杂的程度,思想不达到一定深度,你根本不清楚有哪些问题存在,更谈不上去解决。专业领域的创造力,是以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的。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面这些,都是放在学习的框架里谈论的。最后跳出来看,提醒几点。

1.孩子的成长是全面的,学习只是其中一块,所以不必只追求成绩好。有创造力、有爱心、会玩、爱运动等,都很有价值!我一方面督促孩子留意锻炼自己,同时,我也能看到她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创新、动手能力。昨晚看着她专心致志自学弹奏尤克里里,我相信她会在做自己在意的事情时能专注很久。

2.孩子每天都在长大。您别看到这篇文章,就用五年级学生的标准去要求五岁孩子。您也别以他现在的表现,想象他未来工作一定会怎样。以成长、发展的眼光看他。您要记得他现在多大,以他此刻的状态为起点!

3.这种持续学习工作的能力,需要逐渐练习,不能一蹴而就。这就好比,平时不锻炼,突然大量健身会损伤身体一样。家长常看到孩子的表现,就发狠要修理他。这个“狠”,不在一时的量大,而在于坚持做到,一点点抬高标尺。

最后,尽管我们总说智力上的差异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个差异的确客观存在。并且,我觉得咱们都别有“唯智商论”的想法。智商高,很好(当然有时过高的智商是以其他方面的薄弱为代价的)。智商不那么高,也很好。智商不是一切。大概只有小学生生长到特定阶段才会额外关注智商。实际上,随着阅历增长,你会发现生活里有太多其他方面都很重要。我一直觉得自己智力也就是中等水平,绝对不高。上学时分数高,只是努力的结果。但是,这样中等的智力水平,完全不妨碍我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甚至帮助到别人。

做一个善良、正直、有同情心、有乐趣、乐于不断学习和进取的人,不论智商高低,都会收获幸福快乐的一生。

猜你喜欢

智商事情大脑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高冷,是因为智商太高
把事情写具体
智商欠费的男友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
一级浪漫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