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学习策略实践探究

2018-12-24李瑞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10期
关键词:独立体贴主动学习

李瑞红

【摘 要】对于“我们究竟应该培养怎们的孩子?”这一直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要努力完成的目標。通过《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从雷夫老师那里学了很多。从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励、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使孩子们完成一次次蜕变,最终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人,一个有竞争意识的人,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体贴他人的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关键词】阶段;主动学习;体贴;独立

我们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孩子?

雷夫老师在小小的五十六号教室创造了奇迹,从他的身上我懂得了教育的真谛,明白了究竟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的一些成功做法。书中雷夫老师所提到的“寻找第六阶段”,让我看到了自己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一个阶段而已。他在书中强调:信任是地基,“第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雷夫老师同时写到:我在上课的头一天就把“六个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他们立即应用在自身行为上。“六阶段”和那些号称“照这二十七条规则做,你也可以培养出成功孩子”的过度简化方法不同,他需要的是终其一生的努力。

现在,我就具体来谈谈雷夫老师的“六阶段”。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这一阶段恐怕是所有学生都有的。因为不想被老师批评,所以不得不去完成作业。因为不想被老师找家长,所以不得不在老师面前装作乖巧的样子。因为害怕老师不喜欢,所以课上装出认真听讲的样子。但又有多少学生是真正的爱学习呢?他们只是不想惹麻烦。这个观点可能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曾关注过的。我们只会抱怨说厌学的学生怎么会越来越多?却不去探究他们曾深陷恐惧的泥潭。所以我非常赞同雷夫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可是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只想着提高成绩而不断地做题,忽略了他们的感受,是否真正喜欢做。我们为了保证纪律,而不断的制定着严格的班规,并坚定不移地执行着,而不去听听孩子们为什么这样做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励。这一阶段已远远好于第一阶段。此时的孩子们在思维上已经有了提高,有了竞争意识,为了得到奖励而简单地努力着。可是让我们来仔细想一想,学习、做家务,本就是一个学生、一名家庭成员应做的事,为什么要奖励?在这一点上我认同雷夫老师的观点: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将学生的每一项表现都给予了奖赏,而忽视了奖赏的初衷。所以我得出结论:奖励要适当!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这一阶段的孩子如果出现在我们的班级,相信老师们一定会非常喜欢。简单说来,因为喜欢我,所以爱听我的课;因为喜欢我,所以努力学好,考出高分,给老师争光;因为喜欢我,所以主动帮我管理班级。当我们正沾沾自喜时,却不曾会想到,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这些都是我这个考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不曾深究过的问题。感谢雷夫老师给予我的提醒,教育不可就此止步。那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好吗?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急于找到答案。是的,接下来我看到了雷夫老师所写的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看完标题,我了然于心。原来是想让前3个阶段的被动变为主动。看来雷夫老师真的是一个有远见之人。但接下来的阅读中,却又让我动摇了这一观点。主动遵守规则的人固然是班级中的佼佼者,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很好的事了。但雷夫老师培养目标却不仅仅于此。他告诉我们:马丁·路德·金违反规定成了黑人领袖;甘地违反规则成为了圣雄。于是雷夫老师在书中写到:“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书读至此,我在暗想,莫非是雷夫老师在告诉我们,学生有时是可以不守班规的?但静下来细想,雷夫老师是想告诉我们学生有创新精神的可贵。面对错误敢于质疑、敢于反抗。这样的孩子将会是一个多么有思想的孩子呀。可是做到这些还不够,雷夫老师说,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好。

于是我看到了雷夫老师提出的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从这一阶段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的善良。他要教给孩子的是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恐怕这是许多成年人都无法达到的要求,可雷夫老师却教给了只有五年级的孩子们。当他们按照这一阶段的要求成长起来,将会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孩子呀。能成为这群孩子的老师将是件多么开心、快乐的事呀。或许这一阶段是我们有些老师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吧。而雷夫老师却告诉我们,他还可以做的更好。

究竟什么才是雷夫老师所追求的最高阶段?雷夫老师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孩子?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告诉了我答案。仔细阅读完这部分文字后,才真正体会到作为老师的雷夫的伟大、智慧。他说这一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读到这些文字,突然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人的名字“雷锋”。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为他人做了无数件好事,却从来都是默默无闻,不肯留下姓名。而他奉行的行为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不为名、不为利——这已成为我们的国家精神。在我们上课之余提出要学习这种精神的时候,大洋彼岸的雷夫老师已经把它教给了56号教室里的每一名学生。反思自我,作为成年人的我,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真是惭愧。当然,这一阶段的内容也是我十几年教学生活中从不曾要求学生做到的,甚至连想都不曾想过的。或许这就是雷夫老师的伟大之处:不断地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不断地完善学生。这样的老师无疑是充满了智慧的,是值得我用一生来学习的!

综上所述,雷夫老师的“六阶段”让我进一步明确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信任学生,更要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主动学习的人,一个有竞争意识的人,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体贴他人的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参考文献】

[1][美]艾斯奎斯.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重要荣誉】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独立体贴主动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李嘉诚:香港没资格“独立”
西班牙宪法法院判加泰罗尼亚“独立”违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