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8-12-24马彦娥
马彦娥
【摘 要】 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是看教育成果的发展变化,不是要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了多少,这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与学习效果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课堂教学状态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教学;认识;新教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新教改阶段,就“课堂教学进行吸取精华才能达到有效”这一根本性目的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到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教学上,细致总结,详尽分析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认知的客观关系,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精益,而对课堂教学状态的要求是求精。
1.“状态”与“教学状态”,“有效”与“有效课堂”
1.1“状态”与“教学状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状态”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两条:
(1)状态是指人和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
(2)在科技领域中,状态指物质系统在某一瞬间或时间能呈现的可以描述的宏观物理状况,如液态、固态、气态等;
(3)结合到课堂教学当中,我认为状态是指一节课前后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能表现出来的状貌特征与动作情态。对于优质课在新课改标准而言,具体还可以分为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等等。
1.2“有效”与“有效课堂”:
(1)“有效”:所谓“有效”通俗地讲是指能实现或已经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有效课堂”:新课标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追求的是积极向上,教与学双赢的理想境界;
(3)结合“有效课堂教学”: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过程体现,有效是最终目的。结果需要过程,细节决定成败,同样说课堂教学决定和影响目的有效的直接因素。
2.“有效课堂”的教学前思考
“有效课堂”的教学前思考:“有的放矢”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详略得当”指明确该重点讲的还可重复讲一遍,该略讲的讲一遍或一语带过;“层次清楚”的意义一是所讲课程的前后顺序,二是要讲课程的前因后果,三是听讲学生能够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认识层面。
2.1教学前就是准备工作:教学前的准备从表面现象看起来,似乎和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没有关系,但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教学的优劣或者说成败,而这一过程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全部体现出来。
2.2教学前备课工作发挥的好坏和准备的扎实性与全面性: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准备如果要认真去做,它所花费的时间一定是两个以上甚至更多的四十五分钟,着重看教师平时是否博览群书和具备一丝不苟的精神。
2.3教学前一定要重视安排并严肃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学前一定要重视安排并力主要求甚至严肃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督促预习的方式方法,通过询问新课题问题和检查预习过程中所作的记录,使学生对新课内容达到心中有数,在听讲过程时才能主次分明,学有所得。
3.“有效课堂”的教学中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总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怕讲。本应把严肃、及时传授知识的教学殿堂,变为一窝蜂似的游戏,将眼花缭乱的各种形式视为体现新课改的闪光点。
3.1定点精讲,把握分寸: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落实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让出“讲”坛,做到少讲,甚至不讲,把深奥的教学内容,教学生去“感悟”,致使学生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究竟课堂教学要不要讲,讲些什么,怎样讲?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五讲:
(1)阅读之前启发讲:学生在阅读前,教师应简明扼要地解释阅读要求和重点,提示阅读方法、经验及注意事项;
(2)抓住重点强调讲:对于课文的重难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挖掘出课文揭示的本质问题;
(3)疑难问题明确讲:学生有疑难时不能自己解决,合作也不见得会有什么效益时,教师要精讲,让学生真确理解,领悟深层次内容;
(4)合作过程暗示讲: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时,可以综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性讲解,使合作深入得以进行;
(5)主题升华总结讲:这是对一篇文章进一步认识,也是主题得以升华的讲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促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具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功用。
3.2注重提问,恰到好处: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完全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问是教学必不可少缺的教学形式之一,尤其是有价值的提问。
(1)抓重点问题提问: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一篇课文涉及问题很多,但归纳之,却只有几个问题,对这些重点问题,教师要抓住不放,多问几个为什么。
(2)凝聚大主題提问:提问题不能琐碎,不能让学生一看就知晓,一读就会;提出的问题要有质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体现教学的重难点,极富挑战性,使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3)实效趣味性提问:提问要有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使其“欲罢不能”。
3.3深广合作,力图实效: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备课时应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合作讨论的问题要抓住心理,不可不管问题大小都合作,至少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像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尚未形成时,尽量少合作。何时开展合作最佳呢?切记以下三点:
(1)出现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
(2)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能实现时;
(3)学生意见不一致,有争议时。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怎样把握课改尺度,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有机结合,很有必要剖析我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去伪求真,呈现教学实效,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封闭性,迫切需要运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教学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融合新课程改革理论,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与改革探索,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更新思想观念、突破陈旧模式、注重有效课堂,是实现教育改革跨越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