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味”亚文化场域构建下的价值排斥与认同

2018-12-24郭哲一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土味网络语言价值观

摘 要 基于AcFun弹幕视频网站“土味社区”这一虚拟场域,有关“土味”网络语言与行为的青年亚文化风格正在构建。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土味”视频内容表现形式与弹幕评论的观察分析,以布迪厄习性与场域理论为基础,探究A站部分青年群体受众对于“土味”风格的价值排斥与认同。分析发现,该青年群体在追随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又带有一丝“越轨”偏离,显著的价值观差异与潜在的阶层分化在“土味”这一虚拟场域中激烈碰撞。

关键词 文化场域 亚文化风格 价值观 差异 网络语言

作者简介:郭哲一,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社会与舆情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069

一、“土味”风格的亚文化场域构建

(一)“土味”习性的生成

“特定的生存条件与制约条件相结合形成习性,习性作为持久的、已结构化的潜在行为倾向,多在表象生成与实践行动中发挥作用。不用通过设定有目的、有意识的必须程序,由习性生成的组织活动能够客观适应其本身的潜在意图,并能够得到合乎规则的客观调节。习性倾向于集体协调一致,却不等同于乐队指挥的产物。”

布迪厄在其著作《实践感》第三章中关于“习性”的定义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某些社会人群会倾向于“土味”风格。“土味”一词最早出现于2016年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常见的“中华土味系列”盘点,该系列经常会分享一些没有格调、低级趣味的现象,后来经过“土味老爹”、“土味挖掘机”等知名新浪博主的分享转发,“土味”一词逐渐为人们所知。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些乡土俗气、不符潮流、恶搞鬼畜的东西,如网络上常见的“社会摇”舞蹈与“杀马特”装扮。“土味”文化伴随网络直播视频流行开来,因其大多来自民间,具备浓郁的乡土气息而被称之为“土味”文化。习性的分类指向社会人群的分类,社会类别及其实践塑造了行动者的不同习性。

“土味”文化主要发源于民间,以普通生活小事为基础,展现普罗大众的日常行为与内心情感,有着扎根基层的野蛮生长力。抱着猎奇娱乐的戏谑心态,“土味”视频的网络受众期望在对与自身阶层地位相仿的视频表演者与其思想价值表现的嘲讽中得到自我满足。正如布迪厄所言,“与自身客观需求的匹配使得人们表现出实现自身获得所需要的社会条件的行为倾向,使得人们开始‘按其兴趣去寻找、去获得……”追求“土味”的“审丑”习性开始形成。

(二)“土味”场域的构建

“具有存在必然性与自身逻辑运行的客观空间可以被定义为场域,这些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空间形成具有客观关系的网络系统,每个社会小空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身的发展运行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或支配其它场域的发展变化。场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或体现在具体事物中,或体现在具有物理依托的现实机制中。” 那么按照布迪厄的解释,AcFun弹幕网站无疑可以作为一个“场域”。

AcFun弹幕视频网(简称A站)以视频为载体,发展出基于原生内容二次创作的完整生态,拥有着高质量互动弹幕与大量超粘性“二次元”用户群体,是中国“二次元”文化的发源地。A站旨在让更多人融入到弹幕视频的互动中,让更多人理解“宅文化”的魅力所在。动画、二次元、游戏成为A站的主要标签,“土味”也由此亚文化场域产生。

在A站这个虚拟场域中,有关“土味”亚文化风格的行动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UP主(发布“土味”视频者)与A站注册用户(弹幕评论者)。在A站“土味社区”板块,经常可以看到UP主定期发布和“土味”相关的短视频,每条短视频都有数量众多的弹幕评论。A站注册用户通过在“土味”视频播放界面发送弹幕的方式与“土味”视频发布者、其他弹幕发送者进行互动,弹幕语言基于“土味”视频内容的理解评论,往往包含“圈内人”基本认可的隐藏含义。喜爱“土味”视频的注册用户通过弹幕评论、“投蕉”等方式对视频内容表示肯定,将该类视频推至网站首页或网站热门排行榜,进而吸引更多A站用户观看,提升视频影响。UP主通过注册用户反馈對下次视频进行制作或二次加工,其视频包含了更多互动双方的共同文化爱好习性,“土味”亚文化在此互动中持续发酵。

二、弹幕互动下的“土味”亚文化

本文采用定量统计与内容分析方法,对A站“土味社区”进行了数据与内容整理。

就A站受众群而言,年龄分布较为集中,多数为 18 岁到 30 岁之间、对日本动漫接触较为频繁的群体,追逐日本动漫、影视剧、游戏等并乐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正在就读的学生族。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较为迅速,并且能够熟练操作电脑与网络,主动参与弹幕发送的意识较强。

“土味社区”截至本文写作时已在A站发布了59条视频,粉丝数20389人(不包括非注册用户、只在线浏览者),累计观看量762.3万次,弹幕评论量达到74138条。经梳理,首先,就“土味”视频播放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男女组合东北社会摇、车祸爱情桥段、各类小姐姐模仿“抖音”舞蹈动作、“杀马特”、“骨灰摇”、大叔扮成二次元萌妹跳舞、粗制模仿流行歌曲MV情景等等,代表人物如龙王、灵寒子、牛腩饭、烫jio姐、阿伟、牛腩饭、公厕F4等。其次,就弹幕内容而言,诞生了很多经典“土味”语言,如“摇就完事儿了”、“糟了是心动的感觉”、“一天不看就浑身难受”、“舒服了”、“靓女又怎样,我是读书人”、“看见女人就烦,滚呐”等。

弹幕语言以视频内容为基础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视频内容,它是“土味”意义生成与颠覆的寄托,又是一种超越主流文化、充满异质性与破坏性的力量表达,被赋予了“土味”网络受众的习性与价值观念。 弹幕语言在开放的过程中生成,不同弹幕语言发送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在弹幕文本中碰撞、调和,从而进一步向认同或排斥的方向演变。“土味”视频表现出迥异于主流文化的鲜明草根特点,表现出对于传统主流文化的自觉抵抗与挑战,或恶搞传统人际关系、或夸大社会某种不良现象、或戏谑传统道德观念。“土味”网络受众依据“弹幕”这一互动符号,不断接收与发送带有“土味”亚文化的价值道德。在A站“土味社区”这一场域中,“土味”网络受众基于彼此对于“土味”亚文化的理解认同,在相互对“土味”价值评判的同时,收获了一种情感能量。无论是对于“土味”亚文化所传达出的价值表现的反对,还是附和某些用户对于此文化形式表达赞美,关注“土味”的这一网络社群实现了内部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强化了边界意识与族群认同。

三、“土味”场域中的价值对立与认同

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分析强调行为者既受到社会客观结构的影响,又能保持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具体情境下积极采取自身行动。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活动有一种“寻求差别的法则”,然而场域本身的主题对场域内部的玩家又依旧是有效的。新的风格并不是完全否定老风格,而是一种对同时代固有风格的有意偏离。 围绕一个场域核心所进行的文化风格斗争是必然存在的,既是新老风格之争,又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价值观、文化审美之争。

以“土味”为例,弹幕内容中出现了大量赞成或反对“土味”亚文化价值输出的行动者。同样是“杀马特”的形象示众,代表人物“暗黑龙王”一出现往往收获大量支持弹幕,而其他“杀马特”组合跳“骨灰摇”时却多是戏谑嘲讽的弹幕评论,如“虚浮了”等。同样是二次元萌舞,正常女生模仿时,弹幕多为“滚,老子最讨厌女人了”;一位大叔扮成二次元萌妹模仿时,却能收获大量“糟了,是心动/恋爱的感觉”等支持弹幕。不同数目的弹幕在以上内容出现时或密集或稀疏的滚动揭示了非主流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对立与抗争。详细价值对立案例如下:

场景一:年轻漂亮的女性模仿“抖音”流行动作或舞蹈时。

弹幕价值表现(1):“这是我老婆”、“可爱,想要”。

弹幕价值表现(2):“滚呐,老子最讨厌女人了”、“靓女又怎样,我是读书人”、“跳你妈呢”。

场景二:年轻男女情侣吵架后跳东北社会摇时。

弹幕价值表现(1):“一天不看就浑身难受”、“舒服了”。

弹幕价值表现(2):“你摇你妈呢”、“要是我孩子跳打断他的腿”。

场景三:年轻男女在乡村使用自制简陋道具模仿流行歌曲MV时。

弹幕价值表现(1):“大制作,好看”、“这是原版MV吧”、“秀的飞起”。

弹幕价值表现(2):“啥玩意儿”、“虚浮了”、“这小刺激长得真东西”。

从以上所列举两种弹幕语言来看,很明显存在着两种价值观与审美风格的对立,价值表现(1)倾向于喜爱“土味”亚文化,价值表现(2)更倾向于排斥“土味”亚文化,城乡差异、不同文化审美差异在弹幕语言的碰撞中被表现出来。

现代社会建立在大规模城市化基础之上,由此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变化速度远远快于传统乡村,在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动中,城乡二元对立现象加剧,乡土性成为城市的对立属性,那些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价值习性所不符的事物或观念统统被潜意识地划分到乡土性上。“土味”视频所展示的事物或观念明显区别于城市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沦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与习惯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性的青少年群体嘲弄的对象。

现代青少年开始追求符合自己审美习性的文化形式,表达自我、获取话语权、确立自我认同成为他们的人生追求。然而主流文化价值依然占据重要位置,青少年群体往往会在追求小众文化的道路上遇到重重阻碍,集戏谑、恶搞、娱乐于一体的“土味”亚文化成为青少年群体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过渡缓冲区”,通过对现代社会主流文本、政治话语符号进行变相加工,“土味”亚文化缓和了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價值冲突,调适了社会总体文化。

A站弹幕评论区对于“土味”价值观的认同与排斥之争实际代表了现代中国日趋分裂化与碎片化的社会区隔,不同社会阶层可能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习性,对于某种文化形式的认同往往体现着某个阶层或群体的相似性,是关于某个群体的共同记忆与经历认知。 对于“土味”亚文化的不同看法,隐藏着相似性中的差异性,“小清新”与“杀马特”、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中产的差异都通过“土味”亚文化进行了放大。

四、结语

“当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土味”亚文化既带有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具有其鲜明的生活方式所具备的文化要素。“土味”亚文化在具有广泛网络注册用户的A站持续发酵,代表着一种正在成长的亚文化表现形式,体现着不同文化习性的青年群体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在A站这个虚拟场域中,围绕“土味”亚文化的主次价值观之争还将继续,其中涉及的阶层差异、城乡生活方式差异、城乡文化差异、价值观认知差异等还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注释: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16,85.

[美]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社.1998.274.

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青年探索.2013(6).19-24.

Jenkins Richard. Social Identity. London:Routledge. 1996.3.

[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8.

猜你喜欢

土味网络语言价值观
土味生活里有最真实的人间
我的价值观
土味情话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土味”后备箱 用爱串起家国情怀
本期主题:“土味”装甲征集令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