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018-12-24陈卫东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10期
关键词:润物细无声熏陶语文课程

陈卫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許多相关观点,大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析词品句渗透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即“文眼”,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时,就要抓住“道德难题”一词引导学生分析。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分析得出,“道德难题”指的是父亲中彩并非自己中彩,而是用库伯的号码中的彩,父亲将面临在库伯全然忘记而又无人知情的情况下,是归还汽车,还是私自占有的问题。在“金钱”与“诚信”之间做出抉择,对于一直渴望拥有汽车的父亲来说的确很难。而父亲在“金钱”与“诚信”之间最终选择了“诚信”。这样从“文眼”入手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懂得了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二、指导朗读渗透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易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教学《检阅》时,我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段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段是心理斗争这一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咱们再请他读一遍,注意看他读时表情怎样,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到了孩子们心中的顾虑与不安。有位同学选择了队长的决定:“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到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是不一般的队员!”该生情绪激动,语气激昂,语速急促,他的朗读深深感染了同学们。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有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到了这群少先队员金子般美好的心灵:尊重爱护残疾人,关心每一个队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讨论争鸣渗透法

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在上《乌塔》一课时,真可谓“针锋相对”,针对乌塔行为的“危险”与“可行”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这样的讨论争鸣中,学生拨云见日明白了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讨论争鸣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得到了升华,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树立了学生的人生观,奏响了“文道合一”的乐章。

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文本”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让他们不仅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还要让他们思想上进步,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入钻研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润物细无声熏陶语文课程
用艺术熏陶家风
如此熏陶
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