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跑≠领先

2018-12-24周建芬

赢未来 2018年26期
关键词:幼小习惯德育

周建芬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一、拒绝误区,培养习惯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之间就存在明显差距。有些孩子的学习习惯特别差,上课坐不住, 不会听讲;有些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致使学习不讲效率,而有的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孩子自立自强,做任何事情都忙而不乱……这便是“先前栽树,居后乘凉”的最佳体现,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孩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

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另外一种错误的观念扑面而来:孩子现在还小,到年齡便开窍了。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习惯。如果家长不去花力气培养孩子的习惯,那坏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而这个坏习惯也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成年人想想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们这些不好的习惯改变了吗?那对于孩子来说,想改变一个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从来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只是被动地期望孩子突然有一天幡然醒悟,一下子能脱胎换骨,这样渺茫的希望可能会一直伴随孩子, 长大以后身上的毛病依然存在。

在幼小衔接这条分水岭,作为父母,务必要想明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只会学习、一昧追求分数名次的人,还是一个健康快乐、品德高尚、综合能力强的人……每个家长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想清楚这些问题,再用从容淡定的心态来辐射孩子。

二、拒绝包办,德育为先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孩子般会面临五大变化。1、学习内容:从具体生活走向抽象内容;2、师生关系:从侧重保教走向侧重教育;3、学习方式:从游戏为主的活动走向以符号为媒介的学习;4、生活作息:从时间宽松走向相对紧凑;5、社会期待:从基本没有压力的“小朋友”走向承载了家庭更多期望的“小学生”。这五大变化个个极具挑战性,而很多家长会认为第三项变化,即从游戏变学习是最重要的。实则不然,在这五大变化中,每一项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很多家长事无巨细都喜欢包办,生怕孩子做不好。其实,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很多能力都会得到锻炼,比如孩子在做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时,他们会想办法,做各种尝试,这个过程就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我们经常会抱怨孩子没有主见,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给孩子机会。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内心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无以言表,这会让孩子更有信心,更乐于去接受挑战。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一上学生活就井井有条,就会很自信。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一天到晚丢三落四,生活也是各种忙乱,总会出各种乱子。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灾难,每天都会过得提心吊胆,生怕挨批评,怕被人嘲笑,家长可以想象一下孩子的心理压力有多大。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受到了打击,对上学、 对学习都会失去信心。家长包办太多还会给孩子一种错觉,他们是给家长学习的,我想孩子一旦有这种思想,那在学习的路上就会比较艰难。

在完成破茧成蝶的过程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它是幼小衔接教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这一段时间里,有效的德育是具有渗透性的。朱小曼教授谈及德育,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独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到各种食物之中,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正如盐一样,它是无痕的,却是有心的,厨师做菜用盐绝对是用心的,否则菜就毁了。德育的有效是有心与无痕的完美结合。幼小德育应该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该局限于一定的时空。因为只有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其他方面,才会更深刻。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语文书品德书上都有要求学生在其父母亲生日的那天帮父母亲做点什么的实践活动,不管做什么、怎么做,哪怕打扫卫生、做一顿饭,哪怕炒一个菜或帮父母亲洗一次脚,但绝对不能漠视。当然,生活教育渗透德育不一定是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更可以是幼儿自发地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拒绝攻略,重在陪伴

幼小衔接的这一阶段不仅考检着孩子的适应能力,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它更是一场无形的备战。在幼小衔接这条路上,家长老师不是权威,而是行者。家长需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育儿经验;老师需要付出耐心,不断内化孩子的品性。教育是长线工程,人的培养并不是一场靠抢跑就能领先的比赛。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特征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家长应努力做小学零起点教育的支持者和监督者,不要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鼓动者和胁迫者。我们不必亦步亦趋于某些教育攻略,更应关注自已孩子的点滴变化,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孩子经过幼儿园学习,已具备了相应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小学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不是一场‘翻山越岭。”其实,幼小衔接中家长更应注意孩子的作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教授课程和学习内容本身。生活就是学校,家庭就是课堂。利用家庭这个课堂,不但完全可以实现幼小衔接,而且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形成。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值得所有人全力以赴。

猜你喜欢

幼小习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上课好习惯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