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鉴中国诗词的语言美

2018-12-24王朱蕊

赢未来 2018年26期
关键词:语言

王朱蕊

摘要:我国诗词起源较早,从周代起就盛行创作诗词的活动,到了楚辞、唐诗宋词将我国诗词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现代诗词亦如此,不但很好地继承了古代诗词语言美,而且还有了很好的延伸。而为什么中国诗词值得世人一读再读?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优秀的语言文化底蕴为我国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文就是基于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总结了诗词中语言的独特而美好的特点。

关键词:古代诗词;现代诗词;语言

我国诗词经历了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精神世界和美好愿望。我国的古诗词是我们文学殿堂上的瑰宝,它以它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当时的伟大诗人满腔的热血,宏伟的抱负以及个人的情感纠葛,并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变迁和朝代的更替。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作品中,有的语言节奏鲜明,有的语言形象灵动,有的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下面就几个经典的文学作品,谈谈其中的语言特点。

一、中国古代诗词的语言美

1.语言中的修辞美

修辞是一种很好的装饰语言的手段,能够将抽象的事物给形象化了。在我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最常用到的是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把“愁”比作“春水”,将无形的愁丝比喻成看的见的事物——“春水”,生动形象地把“愁丝”变成人们似乎真真切切可以看得到的东西。再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通过夸张的写法,把人的憔悴之极描写到了极致。

2.语言体现的音韵美

高中语文中的诗词,偏爱注重句式的长短更替,一气呵成,构成的诗词一般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比如我国著名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诗人将我国诗词语言的音韵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字里行间将诗人的悲痛之情表露无遗。再如朗朗上口的诗词语言《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朗读完毕,心中又不禁思绪万千。

3.语言呈现的色彩美

我国诗歌的语言特点不仅体现出节奏鲜明等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了物像丰富的色彩。比如《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李商隐的《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诗句中通过各种色彩的交错运用,营造了一种绚丽多彩的审美意境。

4.语言描绘的意象美

中国诗词不仅讲究音韵节奏明快,色彩分明,很多时候更注重诗词的意象美。其实“意象”的作用是表达作者的情感,渲染一种微妙的气氛。这就好像我们读完一首诗,常常会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覺。例如诗人杜甫的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者通过描绘“落花”等意象,将心中所想所思之事熔铸在意象之中,旨在表明自己内心的无奈,以及踌躇不得志之情。李清照写到“花自飘零水自流”,同是落花之景,用来譬喻自身的命运,叹息了变化莫测的人生。

二、中国现代诗词的语言美

中国现代诗词是从古代诗词延续而来的,不仅继承了古代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意象美和音律美,同时也融合了当代人情感的表达形式,成为颇具中国现代社会特色的作品。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品有很多,以下选择几个在中学课本上常见的作品,去讨论一下其中表现出来的语言方面的独特审美。

1.语言的修辞美

恰如其分的修辞可以让诗词大放异彩,这一点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诗词中都深有体现。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作品《雨巷》巧妙地使用了叠词,诗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滋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这些诗句中叠词的反复使用,不仅体现了淡淡的忧伤,将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整首诗看上去乐感也在回环反复,悠扬而美妙的节奏感,为诗句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2.语言的意象美

我国现代诗词中,虽然在语言的使用上没有古代的凝练,但是也都注重在意象方面的描绘。舒婷的《致橡树》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幅现代的恋人应该具备的形象,表达了新时代的爱情观。从“凌霄花”、“鸟儿”,“险峰”再到“橡树”和“木棉”意象,从这些诗词的语言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相互依偎却又相对独立的形象,表达了新一代人的恋爱观:独立,平等和相互尊重。

3.语言的音律美

现代诗对古代诗词的继承,在语言的音律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我国现代伟大诗人徐志摩的诗中,就特别注重节奏美。他很注意诗中押韵形式的使用,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还体现出诗歌的优美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旋律感。《再别康桥》中写道:“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在诗中徐志摩用词很讲究,没有使用特别华丽的语言,只是深深浅浅的几个字,“轻轻”“悄悄”这几个和谐的音节的使用,渲染了康桥宁静的氛围,展露了诗人对离别时分特别不舍的情愫。诗中同时也使用了三种押韵形式:“夕阳”与“新娘”、“新娘”与“波光”和“荡漾”,首尾相扣,在音韵上遥相呼应,仿佛让读者看到跳动的音符,突出了音节的波动性。

三、结论

经过千锤百炼的我国诗词,不仅记录了我国的历史演变,同时也是世世代代人的情感依托,成为我国文化殿堂上闪闪发光的瑰宝。而诗词中的语言是诗词的精华部分,诗人们巧妙地运用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犀利的洞察力,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国家的命运,自我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全部倾注于笔下,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实,无论是哪个时代的诗词,都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它们的语言虽然在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呈现的形式上不一样,但是都是以一种当代人最能接受的方式,抒发诗人的情感,与人们产生良好的共鸣。而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底蕴,必将为我国诗词的创作提供很好的条件,为更多优秀诗词作品的诞生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叔新.中国诗歌文化的语言条件[J].南开学报.2013:181-187.

[2]管春兰.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17年第4期:33-34.

[3]丁红梅, 王圣.论中国诗词语言变化的乐感[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语言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是刀
语言的魅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论语言的“得体”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