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构建
2018-12-24吕春朋
吕春朋
【摘要】问题是探究的前提,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问题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恰当问题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在生物课堂探究中掌握知识,同时,也为高效生物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贡献。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生物导入探究应用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生物课堂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学生则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枯燥沉闷的课堂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新时期的生物课堂,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同时,也促使学生在生物知识思考与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思考探索中掌握知识,进而,使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是新时期课堂导入方式的一种,目的就是要通过恰当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来调动起学生的生物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使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同时,也为高效生物课堂的顺利实现迈好第一步。
例如,在教学《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课堂参与度,也为了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们选择了“问题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对下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1)从自己的已知认识入手,说一说什么是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4)光合作用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是从学生的认识入手,大部分学生也是有所了解的,而问题(4)的设计顺利的将学生带入了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之中。而且,在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下,学生也初步了解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也给课下没有复习的学生留出了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对后续提高学生的生物课堂参与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问题情境——探究中心
所谓的“探究中心”,是指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自主的探究来突破课堂的重难点,进而,也确保课程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可是,灌输式课堂让师生之间缺少了交流,生生之间也没有合作探究的机会,所以,为了改变当前的生物教学现状,也为了凸显学生的生物课堂的主体性,更为了锻炼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在课堂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来打破课堂沉闷,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的同时,也确保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本文还以教学《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为例,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再次引导学生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以确保高效生物课堂顺利实现。具体的问题如下:
(1)简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2)光反应阶段的过程?
(3)暗反应阶段的过程?
(4)思考:影响光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包括哪些?
(5)为什么有人说光合作用会导致空气变浑浊?为什么?
……
这一阶段的问题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突破课堂重难点的关键环节。所以,探究中心环节我们要改变教师的反复讲述,也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中轻松地理解知识,这对日后知识的灵活应用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对高效生物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问题情境——升华思想
学以致用是教与学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是学不能用,或者说是不能灵活的使用,严重阻碍了课程价值的实现。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来给学生搭建知识灵活应用的平台,进而,使学生在问题思考和探究中真正掌握知识。
还以《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在基本内容讲完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相关知识结束之后,我组织学生对下面一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小明家是种大棚的,最近一段时间的产量较低,一些幼苗因为不知名的原因而枯萎,请结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H2O+CO2O2+(CH2O)思考:如果你是小明,请用你所学过的知识为家里面对的困难提出解决的思路。
可见,在这样的知识探究中,教师要通过开放性问题活动的组织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交流,这样一来能够给学生搭建知识灵活应用的平台,也能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树立起生物应用意识,二来也确保生物课程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臺,进而,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基本生物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学生终身生物学习意识的形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2 ]李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应用研究 [D ].扬州大学,2016.